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可以加速城乡间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间隔,通过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信息计算落后、人才缺乏、网络配送等体系仍待完善,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数字鸿沟”阻碍城乡区域融合发展。通过分析郑州市近几年数字经济与城乡区域融合的发展现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得出从2012-2020年,郑州数字经济指数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指数耦合度接近1的水平,耦合协调等级由最初的濒临失调快速发展为优质协调,郑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表明,郑州市数字经济指数增长1个百分比,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将增长0.764个百分比,并且二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建议构建郑州市数字经济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城市与农村数字经济发展采取策略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主体互动和要素耦合的逻辑关系.基于2010—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探析中等职业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2010—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地区经济增长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态势;2010—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为平稳上升期;2016—2018年为快速上升期;未来五年全国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呈现良好上升态势,由最初低层次的拮抗磨合状态逐渐转变为高层次的协调互动状态,但地区和省域间的耦合协调差异仍然显著.政府应积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适用性,缩小地区和省域差异,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为产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增长。文章基于2010—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发展关系,并运用实证模型探究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整体上东中西部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呈缓慢上升趋势,自2013年开始,西部地区逐渐加快发展速度,并领先东中部地区,三大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全国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且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大部分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水平阶段,两者耦合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适当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既要重视“量”投,又要重视“质”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20年广西桂林市的实际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结果显示:(1)桂林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均有所涨幅,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远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的耦合度值均在0.8以上,处于极度耦合状态,两系统相互作用强。(3)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缓慢,2011―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衰退层次,直到2018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首次突破中值0.5,实现了从失调衰退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转变,但距离优质协调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乡旅人才培育,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谢莉花、余小娟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7月第4期中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协调与融合是职业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衔接的核心内容,并从厘清两者的概念基础、发展现状及问题入手,探索两者协调与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在体系与内容两个层面上探索实现两个标准的协调开发与构建。作者首先通过分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徐州城乡融合进程,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建立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2009-2019年徐州市各县区城乡融合水平及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主要结论如下:徐州市城乡融合综合水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社会融合与城乡空间融合;近10年来,徐州市辖区城乡融合综合水平最高,处于融合发达阶段,丰县城乡融合水平最差,其余县市均处于融合协调阶段;各县区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经济融合及城乡社会融合在10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城乡生态融合亟需优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与旅游两产业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必然性,二者的耦合也是必然的。依据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他们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的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建立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相应的耦合和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湖南农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农业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农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湖南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农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为例,构建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系统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剖析新疆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耦合协调度水平。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对新疆各地州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演变分析,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8年期间,新疆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递增趋势,耦合协调度从高度失调发展至中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增长;各地州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耦合度更好;各地州耦合协调水平Moran指数大于零,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呈现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推动农村三产融合进程,农村三产融合反哺职业教育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交互耦合的关系。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揭示要素、结构和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耦合所存在的阻力,提出增强内生动力、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专业结构、多渠道建设服务农村产业融合的职教师资队伍、构建区域协同的紧密型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耦合路径,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状况对于黄河流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构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在运用熵权法对二者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二者在空间上均存在差异性,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高耦合、低耦合协调度不平衡”的特征;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类型从2019年由同步发展型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基于此,黄河流域省份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创新城乡融合机制,促进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耦合机理,本研究分析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耦合机理,运用时间作为动态序列数据,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应用多指标项目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进行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发展评判模型,定量评估通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现状,结果发现通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呈现出耦合发展态势,并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同步型阶段。两体系之间是协同发展决定了通用航空产业总体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最后提出了通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两大体系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动因、障碍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但长期以来城乡职业教育的体制壁垒、城乡二元分治的观念桎梏、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处于失衡状态等问题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由此,需要从理念上进行突破,坚持"三个统一",从政府、学校、社会等三个层面来实施其具体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高了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水平.通过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平台、融合趋向四个方面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测,分析了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数与差异.提出:(1)受水区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协调一体;(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城乡农业、工业融合水平;(3)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在城乡区域流动;(4)通过推动城乡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选取2015—2020年省级及市级数据,采用熵值法赋权指标变量,测算河南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两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全省和区域视角分析河南两业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与区域差异。从全省层面看,河南已步入工业化后期,但两业融合度总体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发展速度缓慢;分区域看,河南中部和南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东部、西部和北部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区域间差异明显,两级分化趋势虽逐年缩小但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耦合关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8—2020年长沙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水平、耦合协调态势以及相对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关于综合评价水平。样本期内长沙市人口结构综合指数增速明显高于产业结构,并且其发展水平于2011年开始一直领先于产业结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人口结构发展不稳定、产业结构发展不充分。2)关于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样本期内两大系统均已实现了高级耦合,且总体上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具体耦合协调阶段可概括为由2008年的勉强协调阶段演变至2020年的良好协调阶段。3)关于相对发展度。样本期内两大系统相对发展类型总体为产业结构滞后类型。其中,2008年、2011年为低水平的两大系统同步发展类型,2009—2010年为人口结构滞后类型,2012—2019年为产业结构滞后类型,2020年为高水平的两大系统同步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西省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山西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耦合互动关系及演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首先,在观察期内,山西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起伏波动较大,后期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居民生活综合评价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大致上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后期上升幅度有放缓趋势且已处于较高耦合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商洛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二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商洛市2010—2019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商洛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水平从0.054 3上升到0.196 7,旅游产业综合水平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227 3,二者耦合协调度从不到0.000 1上升到0.327 5,但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基于此,提出政府部门应当协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加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及打造文旅集群等建议,从而促进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但目前产教融合的治理体系相对薄弱,产教融合改革存在诸多阻滞。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健全成熟,特色明显,政府、行会与工会等多元主体积极介入,重视协调机制构建,成为紧密联系、彼此协调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运行程序,对产教融合进行系统设计,规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重视职业教育法规、标准的建设与修订,法规标准体系健全,保障十分有力;采取补贴、贷款、税收、项目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动力,重视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产教融合的社会心理认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构建应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规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课程治理、积淀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产业兴旺之间实现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度方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发展趋势向好,主要经历了7个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由中度失调逐渐发展为良好协调;各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耦合协调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整体协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显著,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乡二元发展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价值失落、水平失衡、目标失准的情况,因此,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然方向。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善治”目标的保障,具体包括治理体系的价值认同与共享、多元治理主体的完善以及灵活的现代治理机制的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制度变革,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治理平台,明确多元主体的治理责任;通过大力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城乡交流机制,推动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