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正>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在此居住了三个年头,直至大历三年春,离夔州下江陵。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共作诗四百余篇,占生平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毫无疑问,夔州时期是他一生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创新精神。然而,对于杜甫的夔州诗,历来有一种不公允的评价,例如朱熹就认为夔州诗“自出规模不可学”,“郑重烦絮”等等(《朱子语类》)。然而,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研读原著,不难得出结  相似文献   

2.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2005年第一期《古诗词阅读题》(梅丽曼编)一文中,五首诗词的选择是十分恰当的,诗词短小,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中学生鉴赏;所设题目抓住了该诗的重点,能考查出学生的鉴赏能力,但编题者针对这几首诗词所给出的参考答案,似乎有不妥之处,很值得商榷。第一首,杜甫的《夔州十绝句》(原诗略,请参照该杂志,下同)。问“客愁什么”,答“战乱未平,但武侯祠赏已被人忘了。”似乎认为本诗主要是赞美诸葛亮。其实不然,本诗应借诸葛被人遗忘,感慨朝中无人,战乱难平;因而作者“愁”的是“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疾苦”。杜甫在四川时,很…  相似文献   

4.
鲁燕  刘红霞 《考试周刊》2011,(74):59-6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但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重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进行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成为一个空白点。作者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入手.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四种语言表达的训练措施:述诗中的“画”、塑诗中的“人”、用诗中的“理”、学诗中的“法”。  相似文献   

5.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夔州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当地传承上千年。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梳理了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艺术表现,分析了夔州竹枝歌舞的传承现状,希望对夔州竹枝歌舞的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8.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9.
在夔州的两年,对于杜甫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在夔州诗歌中,诗人频繁地使用“故国”、“故园”、“月”等词,充分表现了思乡恋归、忆昔怀旧、孤独失落的情怀.生活的单调、孤独、压抑和失落加速了诗人的衰老,扩大了诗人内心的沧桑,也给诗人以后的生活抹上了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0.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读杜甫夔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江山形胜和风土人情的。它们有的歌唱夔州的自然山水,有的凭吊夔州的古迹名胜,有的记述夔人的衣食住行,有的谈论夔州的风俗人情:这些诗篇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奇瑰的三峡山水图和夔州风俗画,既令你在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水中流连徜徉,也让你在奇幼绚丽的殊风异俗中冶情陶趣,还使你在深沉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太息沉思。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风貌。因此,研究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此报刊、网络上的文章何其多也,诸如:“三弃三存”、“读四条、想三点”、“六个基本点”、“八条途径”、“十四个角度”等等,方法是越来越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想作为老师,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易于操作。对古诗鉴赏,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一些体会。一、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大量诵读、反复吟咏。要欣赏一首诗,读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在抑扬顿挫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同时,“读”还需伴以“冥想”,在冥想…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魅力穿越时空。它格式齐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易记易诵。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保持这种兴趣长久不衰呢?一、日积月累诵读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是文学素养的一种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1.分类背诵根据诗的内容不同分类背诵。古诗词可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等。老师可采用根据诗意背诵的方式。如提到“美丽…  相似文献   

14.
李瑛 《教师》2010,(3):36-37
新课改后,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少语文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学生领悟其独特魅力和绚丽光彩。我在近两年“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中,觉得用“一诗四读”法教学古诗词效果显著。下面就以《春望》这首诗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0首古诗词篇目,要求学生背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切实搞好古诗词的学习,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绘制古诗词意境图上学期期末,学校号召各班设计出符合班级特点,各具特色的寒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内容。我想,古人作诗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古诗词…  相似文献   

16.
边跳边唱     
这学期,我教一年级语文时,在班上开展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周一诗”。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为背诗课,课上我先检查上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然后把精选的一首古诗词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专栏中写出来,稍作讲解后带读几遍,让学生利用本周的课外时间练习背诵,下周一的背诗课再检查。刚开始的两周,学生兴趣挺高,效果还好。可是好景不长,三四周之后,每次检查总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背诵不出来,会背诵的背得也不流利。我很纳闷: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内容浅显,朗朗上口,一周的时间怎么就背诵不出来呢?看来这些孩子没把这项活动当回事,尽管我想方设法,又是奖励小红花,又是成立背诗互动小组,可还是收效甚微。孩子们不喜欢,无形中,把这“每周一诗”看成他们的一种负担了。  相似文献   

17.
对于古诗词教学.以往总结了不少方法,如诵读法、解词释句法、串讲法等等,有的还确实行之有效,但我总觉得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因为这些方法往往就诗论诗.拘泥于一诗一词的教学,学生视野不广,很难傲到学以致用。笔者经过潜心摸索,不断尝试,提出“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古诗词教学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增加,古诗词教学是一线老师不可绕开的课题,但是在古诗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诗中名言佳句为目标,则无法满足新时期“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本文将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探讨吟诵在古诗词教学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若 《文教资料》2009,(18):21-22
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热点,从古至今对杜诗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杜甫晚年创作重要时期的夔州阶段一直广受关注,甚至早在宋代就引发过争论.推崇杜甫的黄庭坚称:"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与王观复书>)对此,朱熹却表示异议:"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观场耳."[2](<清邃阁论诗>)对夔州诗的评价意见相左,引起了后人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20.
案例描述 新课程倡导大量诵读古今优秀诗文,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以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学期,我教学一年级语文,在班上开展了一项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周一诗”。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为背诗课,课上我先检验上周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