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定位多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前提条件。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阐述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三角模式,在目前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存在参与态度普遍冷漠、参与组织尚不成熟、参与资格的严重匮乏、参与能力的普遍低下等多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治理思想产生的政府战略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服务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果运用的企业反馈导向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多元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3.
学校治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方式的超越,其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即共治。政府的宏观统筹、学校的自主治理、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模式,它融合多元力量,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发挥多元共赢的作用。虽然治理理念在学校发展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学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现实性问题,倡导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学校,是实现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同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W市某教育集团为例,从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价值认同、内容认同、执行主体认同、执行方式认同四个方面调查分析课后服务现状,结果发现,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使得执行方式认同较低,弱化教师的支持力度导致执行主体单一,搁置教师的专业愿景致使执行内容脱离实践。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多元联动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持久效能需要学校完善机制,供给耦合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建构平台,资源统领盘活教师的外部支持;创新模式,技术革新用活教师的专业慧能。  相似文献   

5.
教育行政方式涉及以谁为主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管理哪些教育事务的问题。研究发现,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呈现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地对教育的全要素、过程实施管理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发展呼唤教育行政方式的革新,而强调多元共治就是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方向和主要特征。影响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三:层层发包致使教育行政履职目标偏移;条块不协作制约教育行政能力;教育参与归属与认同感低限制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需要从理念树立、规则制定、组织培育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扩大多元主体在基层教育行政中的协商合作力度,保障其与参与教育治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课后服务是支持“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课后服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变革来满足课后服务中的多方需求。基于此,提出一种高质量课后服务平台构建框架,平台包含教育局端、学校端、教师端、家长端和机构端五个端口,旨在促进多元主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平台还可以与其他开放平台联通,促进课后服务的开放式发展。在平台的支持下,课后服务将展现出新的样态,包括“五育”并举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师课堂”模式的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已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份的数十个教育局及中小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事实证明,高质量课后服务方案的应用可以构建课后服务的新生态、提升各方工作及交流效率、助力智能化教育治理,全面促进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元方式或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利益及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小学课后服务产生了价值失序问题。价值是实践导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失序造成了课后服务目标、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重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序列的策略是:深化服务本质认知,促进育人责任承担;调整课后服务机制,建构素养发展格局;加强服务的公共言说,驱动管理回归生本;强调各方服务职责,促使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8.
买通 《教学与管理》2022,(34):24-28
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型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角色、整合学生学习经验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政策演进的必然趋势。鉴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普遍存在服务目标定位模糊、协同机制缺乏、质量难以保证、师资负担加重等制约性因素,亟待推动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需要学校构建课程连续体,优化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做好经费与师资保障等方面工作,维护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连结,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多主体参与包括,国家、社会、高校、个人,要想推动大学生责任担当,就需要各个主体按角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集体行动,多元协同。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应遵循多元利益主体需求协同、多元行动主体利益关联、多元供给主体外部保障的行动逻辑。然而,目前课后服务行动目标离散、协同动力不足、合作生态文化缺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行动,弱化了合作育人效力。树立集体行动愿景、建立协调机制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是走出课后服务多元现实困境的关键出口,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后服务多元协同供给局面,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课后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协同体系的构建是课后服务落实的关键。文章从多理论维度审视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观念上明确家校社的职责;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上明确政府质量评估、配套制度和服务收费制度建设;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机制上探索分别以家校社为主导构建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具有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传统治理模式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关系尚未形成,呈现出"局部协作、分散治理"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就是要以锁定共识为前提,以理顺关系为重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协商对话、整合治理资源,推动多元主体不同程度和频次的参与行动有序衔接,从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参与高职教育治理的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课后服务""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都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活动,都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活动,也都是促进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课后服务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的力度,体现了在大教育视域中对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对教育环境建设的整体安排。现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应在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协调好六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政府推动、学校组织、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家庭支持和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稳健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仍面临课后服务制度规范亟待完善,课后服务人员权责有待厘清,课后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现实难题。面向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优化完善制度规范,夯实稳固政策根基;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形成教育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倡导多元共治理念。减负政策作为教育领域长期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执行过程中必然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政策执行具有响应全民治理号召、丰富政策执行方式、保障监管评价客观等优势。然而,不同执行主体间存在着价值分歧、执行权责边界不清、过度参与等情况,致使政策执行过程受阻、执行效果甚微。要打破多元主体参与减负政策执行的困境,需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明确各主体的执行权责边界、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和法制遵循,形成执行合力,推动减负政策平稳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22,(1):59-67
目前社区层面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市场及社会组织等均被纳入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上海市具体实践的研究表明,各主体之间在合作供给方面存在一定困境,资源的整合与合作供给仍有提升空间。多元主体理论与组织整合可帮助社区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的整合框架,从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真实有效的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长期护理服务管理协调部门、增强社区认可度、培育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促进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社区长期护理服务中多元主体合作供给走向合作化、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强调学生公民作为主体参与社群事务,帮助学生在参与社群中养成公民资质。本文对美国学校公民资质教育理论、实践以及相关文献展开研究,对学校公民参与社群管理相关案例进行了梳理,对参与探讨地方公共议题、参与关注特殊群体,以及参与社群事务管理等案例进行了阐释。我国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在参与社群中为人民服务,对一系列志愿活动项目进行服务学习式的转化,从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