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现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发现其主要源于对教师个体理性的忽略和教学技术化的认识,遵循的仍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逻辑。而今,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迈入优质均衡的新阶段,以师资均衡为逻辑导向的轮岗制度与当下追求优质均衡的逻辑不相适应。因此,立足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制的逻辑应由“配置式均衡”转向“发展式均衡”,教师认识也随之从“人力资源观”向“专业资本观”转变,以交流轮岗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将专业资本作为重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认识论的视角,重新认识轮岗教师及其教学实践,克服当前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满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教师轮岗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公平与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持机制。基于行动者视角审视教师轮岗,教师轮岗是政策规制下的教师集体行动、理性计算下的教师能动行动、知识共享下的师资配置行动。然而,教师轮岗还存在政策规制下教师轮岗的被动执行、校际教师轮岗的差别化对待,轮岗教师采取权宜策略。建立共享互惠的教师轮岗支持路径,关键在于轮岗政策刚性执行兼顾柔性刺激,加强轮岗教师自身职业认同;以师为本合理选派轮岗教师,校际遵循平等协商的交流轮岗;重视轮岗教师的资源主体性,以促进构建教师轮岗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教师交流轮岗在政策、实践及研究层面都迎来了新发展。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梳理2012—2022年相关研究,发现交流轮岗实现了从流动性配置到结构性优化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线性流动到多维交流的阶段性特征、教师从“被流动”到“要发展”呈现主体觉醒主动作为的行为特征以及实现了从局部配置到结构性重塑区域教育生态的转向。为进一步优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下教师交流轮岗的理论研究结构和政策实践,应以提升交流轮岗多主体的“获得感”为研究逻辑、厘清“岗位流动”与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两种发展层面的关系、以完善评估体系研究促进由外而内“重塑”能力的生成为核心内容、为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洞悉教师轮岗背后的行动逻辑对开展教师轮岗具有指导作用。在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轮岗的目的性、价值性、情感性、传统性四类行动影响因素,利用浙江省11市9 627位教师抽样的微观数据探究教师轮岗背后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产生轮岗意愿遵循“因利乘便”的行动逻辑:教师轮岗时对于目的性、价值性等理性因素的敏感程度比情感性、传统性等非理性因素要强的多;单身男性教师的轮岗意愿是教师群体中最强的;不同教龄职称段的教师轮岗意愿分化严重;教师轮岗意愿存在单向集中的特征,不再是以往单纯向城化的交流趋势。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轮岗应健全激励保障体系,强化教师轮岗意愿;强化思想教育宣传,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优化教师轮岗机制,执行柔性均衡措施;推进学校内化发展,减缓校际条件差异。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型教师是当前“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要且不可回避的议题。运用“类化—认同—比较”的社会认同理论分析框架,从教育家型教师“类化”的逻辑基点、“认同”的整体运行、“比较”的隐性评价这三个在教育场域有着本质勾连的核心要素,关照当下教师教育的具体现实,探讨和阐释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教师教育政策在类化遴选、寻求认同以及评价比较三个维度上的当代价值意蕴,并揭示出政策运行中存在的类化标准模糊、认同方式泛化、社会比较单一等本土实践困境,提出以情怀和信念为双核,关注和坚守类化底线、引导和强化社会认同、挖掘和凸显社会比较的三位一体联动式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相似文献   

7.
制度化不仅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由个别现象向固定规范转化的发展过程,更是影响改革走向稳定与成功的关键。受传统教育评价观制约、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遭遇了多重制度化困境。然而,当前学界对其制度化困境的研究却暂付阙如,而它关涉多个学科、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也致使改革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教育学原理去解释。因此,具有跨学科性质以及制度创新改革属性的新制度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度化中存在集体行动困境、“合法性”困境和路径依赖困境。为此,要重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促进博弈支付结构优化;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增强“强意义”与“弱意义”的“合法性”;整合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抓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否决点”。  相似文献   

8.
顾周东 《河南教育》2023,(12):11-13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具体措施。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发生变革,本研究分析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高校、教师、学生与社会的逻辑分析体系,从四个不同维度剖析了各自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差异化作业是贯通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具有发掘个体优势潜能以促进素养生成的育人效力。素养生成是课程知识实践意义活化的结果,教育数字化的适需服务着眼于数据赋能下的减负、提质和增效,为消解“知识获得”与“素养生成”脱节的差异化作业设计提供了环境支持。研究从素养导向、理念框架、调配策略和技术赋能四个方面解释了教育数字化赋能差异化作业设计的行动逻辑,构建了以动态潜能测试为主导,联合AI智能与教师经验智慧,在家校社协同的良性空间中,借力技术支持的“知识漏洞集—学习路径链—学科素养栈”数据流转的服务模型,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赋能差异化作业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高水平教师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学、名师工作室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U-MS-D共同体)已成为教育同行探索的焦点。然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发展仍存在差距。文章梳理乡村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探索培养策略,构建“U-MS-D”共同体合作模式来支持和促进乡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行动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知识内隐和思维经验化两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以知性和理性为关键,借助先验逻辑框架进行路径建构,以“知性化—公开化—理性化—规范化”为展开路径,使教师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公众知识的诞生、促进教师共同体的稳固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知性化”指对知性的法规进行反思批判;“公开化”指把“他人”纳入研究的选题与成果展示中,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公开研究者现阶段的想法或观点;“理性化”一般为从一个“原则”中推出一个知识的形式,能对行动研究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归因;“规范化”指研究者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理论作为理解框架;通过以上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本土化建设工作越发成为摆在乡村教师教育改革面前的重要一环,这是涉及我国区域平衡发展、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之一。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必须在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厘清城乡基础教育改革差异、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异扩大的现状,认清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角色困境、政策困境和发展困境。加强对乡村教师政策支持,保持政策延续性,促进新时代乡村教师角色重构,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环境,建立促进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战略机制等多种路径来切实推进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时代教师“高素质”发展新要求与教师“教学平庸之恶”的现实困境,教师需要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系统性的实践学习范式。将“复盘”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教学复盘”概念顺应而生,它是指教师在复杂思维指导下,系统化地总结教与学的思维经验与行为经验,探究这些经验的内在关联,挖掘经验的本质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并实践,不断迭代提升,实现经验向能力的转化,促进教师个体成长与组织发展。可从系统性、经验性、发展性、实践性等方面把握教学复盘的内涵特征,进而寻求达成“教学复盘”的有效路径。在个人方面注重关键概念辨析,更新复盘理念;在组织方面强化复盘氛围营造,培育复盘催化师;在方法方面强调活用方法工具,重视实践生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师轮岗问题研究发生了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向。文化维度审视教师轮岗制度的时代意义在于这是提升教师轮岗制度合法性的重要路径,促进教师轮岗目标达成的必备条件以及彰显教师轮岗现实价值的核心内容。教师轮岗制度创新的文化维度关注制度目标、制度内容、推进路径及条件保障四个核心问题。文化维度审视教师轮岗制度,根本目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教师轮岗的文化适切性,这要求在目标上聚焦轮岗制度的文化适应力,主体上增强轮岗教师的文化感染力,内容上提升轮岗模式的文化吸引力,方式上扩大轮岗路径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不仅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以甘肃省高考成绩和招生优惠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公众认为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进共同性,同时也感知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强化差异、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和完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但需适时将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发展为“差别化支持政策”,遵循增进共同性、公正性、精准性和协调性原则,实施区域与个体精准的差别化支持政策,注重从“结果”的差别化支持向“过程”的差别化支持转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存在谋求全却又达不到全、收集分析存在数据盲区、注重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注重工具性而忽视教育性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小数据则具有充满人文关怀使个体感到被关照、注重隐私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注重精准为学生成长画像、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潜能等方面的优势。立足自目的性分析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应用需注重大小相宜,遵循“目的而非工具的数据应用观”“以成长全过程记录促进精准服务”“以数据思政创新推进智能思政发展”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增值评价首先需要产生议题设置力,进入五大主体视野;其次要为主客体所认同;再次要能够转化成行动力.它根植于时代逻辑、认同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共同塑造,其中时代逻辑是基础,认同逻辑反映时代逻辑,时代逻辑和认同逻辑统一于行动逻辑.时代逻辑包括推动基础教育评价理念革新,促进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驱动基础教育评价范式转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与变革;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方法完善,助推教师有效教学;引领基础教育评价智慧运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评价观的科学树立,促进营造评价的良好社会氛围.认同逻辑包括评价内容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消弭加重学校负担的集体想象;评价方法由盲目化走向精准化,消解教师"无限责任制"的承压窘境;评价方式由偏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消释学生的主体缺位隐忧.行动逻辑包括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行动发展,制订和完善教育评价标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行动推进,加强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从"惯性思维"到"破而立新"的行动变革,探索并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破解教学困境的过程进行了深描,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破解教学困境的策略.研究发现:教师遭遇教学困境时,可经由行动,在“做”中解困,在行动中探索形成破解困境的策略.教师的教学行动彰显了他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存在,行动对教师而言,具有专业成长和意义生成双重价值.对于“融通”“和谐”“在体制内博弈”的认可,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决策的深层影响.此类研究丰富了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对提高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带来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学校间的知识势差往往与教师这一主要知识载体分布的非均衡性相关,轮岗交流制度的功能实现需要以骨干教师在学校间的流动促进薄弱校教师知识的发展。审视轮岗交流制度下教师知识发展的实际样态发现,组织惰性行为抑制了教师知识获取动力,教育场域差异削弱了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知识位势差距影响了教师知识内化效率。在传统SECI模型的基础上,以轮岗教师知识的转移扩散为关键要素,构建轮岗交流制度下涵盖“潜移默化”“协商对话”“系统整合”“实践反思”四个阶段的教师知识发展模型并解释其内在机理,据此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力图促进薄弱校知识存量的积累与增长,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难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出台了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各省市陆续开展了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义务教育的失衡,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教学质量保障问题、人事管理制度问题以及评价与监督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与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密切相关,因此,要创新教师交流轮岗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