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勇民 《成人教育》2009,29(10):4-6
文章通过对当前成人教育机构办学职能及其转变原因的分析,认为新时期成人教育机构办学职能转变应确立三个价值取向,即由“学历”教育转向关注“人”的教育;由“生存”教育转向体现“存在”的教育;由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修炼”。  相似文献   

2.
教育督导制度应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与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教育督导制度;要更加关注教育内涵发展的趋势,把督导的重心转向确保学校教育质量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方面来,把评价功能的重点放在激励上;评估策略与方法要从“静态”转化为“动静结合”,由单纯的“鉴定”到“鉴定与调研结合”。  相似文献   

3.
林火生 《上海教育》2015,(Z1):32-33
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成人”教育,夯实学生的德养、智体、性情等人格内涵,形成健全的人格。依据与设计:从关注“学得”转向更加关注“习得”教育的本原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要关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灵性,让他们具备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绿色指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习得过程,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积淀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  相似文献   

4.
庚强斌 《山东教育》2004,(34):10-11
“以教学为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条原则、规律和策略,要提供给人们的是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当前已进入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新时代。今天所强调的“以教学为中心”,正处于从对知识的关注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从局限于书本世界转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师的内心世界;从拉齐扯平式的“全面发展”转向弘扬优势、  相似文献   

5.
教育国际化促使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优胜劣汰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学校需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的生存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学校的人力资源——校长、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定律与校长的可持续发展;“共生与竞争”原理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花盆效应”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三者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国外信息     
1990年第2期英国《化学教育》期刊的“编者的话”中指出新的国家课程不仅从“科学为某些人”转变到“科学为大众”,并且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一课程从侧重于“教”而转向侧重于“学”。这是由于在通常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不够重视。青少年的素质应当受到高度的关注。教育的方式应是能促使青少年认识到他们的未来及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数字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导致了学校公共空间呈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并存的形态。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需要重新审视数字空间中的学校边界、课程及人。“互联网+学校”拓宽了学校公共空间,也凸显了学校的关系性。师生关系永远是学校的核心关系。在数字空间中划定学校边界的依据是教育目标,划定人是教师;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已由技术问题转向伦理问题;目前急需整体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能力;目前数字课程建设重点已从关注资源转向关注人。  相似文献   

9.
由"职业"到"生涯"的高职教育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高职教育发展从“由学校到工作”到“由学校到生涯”的转向,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围绕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的需求,更加注重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就业”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就业”,以“生涯教育”整合影响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不同价值倾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直接和最终目标的高职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呼唤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人性化,一直就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重点话题,并已逐步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早在上个世纪初,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就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1]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提出了“学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张,并号召“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因素之中,使整个教育环境人性化。”[2]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人性化思潮中,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转向对“人”的关注,做到以人为本,并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学生个性。但事实上,目前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是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完善。真正的学校并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应是学生个性展现、心灵成长、精神培植的土壤。真正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更应是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发展的“播火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创造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要让我们的学生爱我们,喜欢我们,乐于上我们的课,就要努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特色,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从“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人民服务”;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经济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革命者”到培养“劳动者”再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凸显出由鲜明的政治本位、社会本位为主转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兼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转向对“人”的关注,做到以人为本,并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学生个性。但事实上,目前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5.
陈慧娟 《湖北教育》2004,(10):53-53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是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完善:真正的学校并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应是学生个性展现、心灵成长、精神培植的土壤:真正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6.
解决教育价值迷失问题要着眼于未来,积极思考和探索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培育属于未来的孩子;学校教育改革要真正回应学生的天性和自我觉悟,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师生犯错误,但能成就孩子伟大梦想的地方;培养高尚的中国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努力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解放校长、解放教师需要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德育困境的突破有赖于教育思路的创新,学校应创新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切实改变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教育国际化促使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传统的生存发展模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学校的人力资源——校长、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三者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9.
刘静梅 《课外阅读》2011,(4):166-166
人教版数学新课标教材的出现,一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实施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20.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的圆梦人,应做到心里有人,眼里有事,“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笔者提出“心行教育”校长成长主张,努力让教师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人文化管理,引领师生做最好的自己;认真履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