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福建仙游农村婚俗变迁为例阐述婚俗变迁与《婚姻法》规制的关系,认为《婚姻法》在废除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办理结婚记和禁止早婚早育等方面的规制力不强,进而提出《婚姻法》的制、修订应紧紧立足于民俗基础、相关法律规定要尽量做到周全、要加大《婚姻法》的宣传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性,源于人类的本能,也是婚姻的核心所在。人类的婚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意蕴的传统婚姻婚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传统婚俗文化演绎过程中,我们的老祖先围绕性想出了很多生动有趣、文雅兼备的办法,而且积久成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不仅是民族精神品性、文化面貌最筒约的展示,而且具有丰富的、特色鲜明的性知识与性文化教育内涵。探讨中国传统婚俗的性文化,批判传统婚俗中违反科学与人道精神的旧规陋俗,充分肯定其中合乎生理科学的性知识与性文化教育内容,增进现代婚俗文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无疑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第二部婚姻家庭法律,它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影响着汉中的婚俗文化。本文分析了198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计划生育原则和禁止近亲结婚法律规定对汉中婚俗的影响:“铺床”人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独生子女的婚姻习俗逐步形成;“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等。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苗族 《开亲歌》作为一种"活态"的口传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苗族传统婚姻的发展脉络,蕴藏着苗家人的婚姻价值与生命意识,且作为苗族传统婚俗与婚姻规制的传承诉求,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苗族传承历史的活的载体.论文结合田野考察实况,分析 《开亲歌》中的传统婚俗,从礼物、媒人、"舅喊钱"等方面探究其作为苗族传统"活态"载体的重要作用及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黔江苗族婚礼仪式较为繁杂,但有着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地的婚俗深刻影响着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人们也一直按照传统的苗族婚俗行事。"摆礼"作为接亲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被视为女方出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苗族婚俗中的"摆礼"仪式进行探析,从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将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与"摆礼"仪式结合,将有助于了解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同姓不婚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加深人们对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及其司法解释适应了婚姻家庭关系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汉中的婚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婚姻法》(修正案)及其司法解释承认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劳动无报偿的传统习俗;明确禁止了“打老婆”恶俗。夫妻共同财产的进一步明晰,改变了男置房女陪嫁、财产夫妻共有的传统婚俗,带来传统婚嫁习俗的潜在变化。女方在婚前要求男方在房产证上加名或者夫妻约定房产归属将成为新的婚俗。  相似文献   

7.
黔中苗族支系纷繁,但他们在婚俗方面基本一致。通过考察黔中苗族婚恋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两个方面提升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意义:一是婚俗审美标准源于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二是婚俗美的形式存在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三都县普安镇苗族婚俗禁忌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的苗族婚俗与其它地区的苗族婚俗有着极大的差别。它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的灵魂信仰和婚俗禁忌上。下面,我们就从普安苗族婚姻缔结的全过程,对其特殊的婚俗禁忌作一番探寻,以便为民俗专家学者提供借鉴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法搜集,考证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婚俗所关联的内容,并对附着在民族婚俗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受民族婚俗文化的影响和民族传统体育在婚恋、婚庆的媒介、喜庆作用,启迪我们从深层次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自由与责任有内在的矛盾,对责任的要求窒息了自由。新《婚姻法》增加了离婚的自由度,在离婚问题上贯穿了现代自由与责任的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将有助于个体、特别是女性走向独立与自治  相似文献   

12.
从怒江勒墨人“公房”看其婚恋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勒墨人居住于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等地,他们的生活习俗保存着大量的白族古老习俗,今天在怒江流域还可以看到勒墨人最后的“公房”。勒墨人称供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公房”叫“观那好”,汉语的意思是“逛情侣的房子”。勒墨人的婚姻经过定情、订婚、结婚三个过程。在婚俗中有优良的传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应该丢弃的糟粕。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4.
哭嫁是包括闽清在内的福州地区传统婚俗之一。闽清哭嫁婚俗带有古代掠夺婚姻的痕迹.但主要根源于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并依惯例而传承,其内容主要表达新娘对亲人的依恋之情以及亲人对新娘的祝福和教导之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因女性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原因,哭嫁婚俗在闽清当地逐渐消亡。尽管哭嫁已经消亡.但它所强调的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期盼亲情融洽等内容对今天构建和谐家庭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婚约对当事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已是妇孺皆知.但订立婚约作为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仍然存在.因解除婚约而引发的财物纠纷时有发生,现行法律的缺失使该问题的解决尺度不一.标准复杂,因此,必须在婚姻法中增加相应条款,明确解决此类纠纷的标准,增强司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自西周直至近现代,中国的婚恋习俗历经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择取春秋、汉、宋、元、近现代各知名评家对《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国风"中的爱情诗的评注,来窥探中华民族的婚姻恋爱的习俗和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间法在解决婚姻家庭纠纷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解决婚姻家庭纠纷中,出现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国家法对纠纷的解决有统一性和强制性;民间法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中以其灵活的、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国家可以通过整合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来协调二者的关系,以建立一种以国家法为价值取向、以宽容原则为基础的民间法与国家法互动方式的纠纷解决模式。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他们传统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变迁,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缔结婚姻历来被看成是“终身大事”。传统婚姻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武静 《太原大学学报》2006,7(4):16-18,21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军婚的法律保护措施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我国对军婚保护的历史,分析军婚现状,对军婚的法律保护手段提出质疑,并从相关法律以及社会现状与社会道德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