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国辉 《学习之友》2008,(10):10-1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但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是千年古训。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 ,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 ,往往会催毁一个人的自信 ,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 ;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够激活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自信 ,使他走向新的成功。所谓成功教育 ,即通过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不断帮助学生成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形成成功心理和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 ,成为学习的成功者。1 生物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困难原因分析据有关资料的调查认为 ,学习困难生占学生总数的 6~ 10 %。生物学科同其它众多学科一样 ,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要说:“自信是成功之母”。 自信,就是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办好事情,取得成功。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人享受到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珠宝,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人们跨过一道道艰难险滩。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上历史课,老师讲完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节后,叫起了一个正在装弹弓的小胖子,问:“郑成功是什么N?”小胖子换换头皮答不上,过一会才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郑成功是啥人,可我知道他的母亲.”全班同学都惊奇地看着他,连老师都奇怪了:“他的母亲……9”小胖子接下去说:“他的母亲叫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失败是成功之母@享文则  相似文献   

5.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无人不知的谚语,但真是如此吗?我认为失败并非成功之母,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必定要经过失败才能到达吗?失败是一种挫折一种坎坷,但它并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与成功是相互并列的,就犹如蛋和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名言,我相信大家一定最熟悉不过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提醒着你, 不要为一次行动失败而放弃了成功的到来。它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啊,你也许可以把每次的失败当成是成功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毋须质疑,失败的确是成功之母,因为在挫折面前,能够承受挫折的打击、奋发向上、不屈不饶,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走上成功的道路。而实际上,在此过程中能否成功、能否化悲痛为力量,能否再次扬起生活的风帆,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有无自信,有无自信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功,因为自信也是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有时会摧毁一个人的信心,甚至会毁了他的一生;一次小小的成功,却可能激活一个人的自信,从而使他走向新的成功。我刚上初中时,因远离家人,好奇的天性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成绩一度位居班的下游。面对糟糕的成绩,我心中虽然十分愧悔,但自己觉得回天乏术,也便破罐破摔。混到了初三,新的语文老师竟在一次作文讲评时把我的文章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这让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感觉同学也已对我刮目相看。从此,我对学习有了些兴趣,信心大增,成绩也扶摇直上。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总是这样谆谆教导学生。但基于后进生的心理角度,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甚至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接二连三的失败,会慢慢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信和勇气,促使他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引导后进生积极争取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无论你怎样善辩,我都不跟你争论。我坚信,只有成功才是成功的母亲。不说世间许多失败的傻子,失败了一次,还是没有认清楚失败的根由,总是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去失败第二次、第三次……这些人不明白,失败不是成功的母亲,他们甚至不是一个家族。你成功了,是因为你先前的准备、经验、做法都是成功的,所以才蓄积成了最后的成功。如果你成功的要素中,有一项是失败的,那最终你绝对不会成功。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后会带来成功吗? 同学说:“失败后。你就会总结上次失败的原因。下一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你觉得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使我最近总是心情忧虑.而且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十分想哭。一开始我以为我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也许有点不适应.于是我便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我觉得每次考试时都是特别认真.  相似文献   

12.
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他为了寻找适宜用做灯丝的材料,曾先后做过几千次的试验.成功之后,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这成功之前的几千余次失败,这位发明家笑了笑,答道:哪里有什么失败!我只不过是积累了几千余条不成功的经验罢了.初读这则故事,是在一份报纸的“妙语解颐”栏目中.成功之后,笑傲失败,视种种挫折、失败为“经验积累”,这与中国人说惯了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倘以为此语之用仅在“解颐”,则未  相似文献   

13.
两个学生在一起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甲说:“爱迪生试验过1000种以上的材料,最后才找到钨丝,认为那是最理想的电灯泡的灯丝。他说:‘900多次试验的失败,对我并不是损失。依我的看法,那900多次的失败,让我知道有900多种材料是不适合拿来做灯丝的。’没有那900多次的失败,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乙说:“那不一定。宋朝的方仲永,5岁就能写诗,且写得非常好,全乡的人都觉得他是奇才,因此许多人通过给钱物等方式求仲永做诗。他的父亲从此就领着仲永去向同乡人求取钱财,不再让他学习了。到20岁左右时,仲永的才气消失殆尽,平庸得与周围普通人毫无二致。我看,成功倒是失败之母。”对甲乙两人的不同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一个人失败以后不善于反思,不去总结经验教训,那么等待他的必将仍然是失败。因此,笔者认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15.
常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话有道理,这个道理就在于,走向成功之路几乎是必经失败的,而且,越是巨大的成功,经历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此其一;经历了失败,失败给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则大大增加了走向成功的可能,失败孕育了成功,此其二;失败常难免,失败之中又考验了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也是导致成功之必需,而失败对于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意义更大,此其三。故曰:失败乃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16.
大家一定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吧,那么你们知道成功的“姥姥”是谁吗?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姥姥”———骄傲。人们做了一件事情,失败之后就安慰自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失败了,下次或许会成功。这种想法不完全是错的,但是有些人从来没有细心地去想一想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是盲目地再去做,最后的结果还是它———失败。而这位导致失败的“幕后主使人”却在一旁看着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失败所击倒,让他们在绝望中堕落。而那些人却没有想到使他们堕落的是骄傲。历史上曾有许多英雄,他们中有些人也是因为做…  相似文献   

17.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千年古训,但我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到:“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班有个学生叫侯乐,是个聪明顽皮的男孩子。我接班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很差,从未考及格过。我通过观察,发现他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常被老师、家长批评,因此对自己没有信心。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决定给他“创造”一次成功的机会。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出了一道应用题让他分析。他不会,我耐心细致地给他讲,直到他完全理解。第二天上数学课,这道题是重点练习类型。侯乐读题后非常兴奋,高高举起了手。我连忙叫了他,他大声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读者朋友,新年好!”这一声问候,意味着又一个365日悄然滑落,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年年有,但是我们希望每一年我们都有更好的礼物呈现给读者。这一期,我们以“成功”做为本刊的序曲,因为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序曲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生是如此重要。本期的孙老师话题说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些人,尤其是孩子来说,也许“成功是成功之母”更贴切。看了本期的《前进一步就是成功》和《从做模特儿到爱学习》…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刚开始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数的个案告诉我们:品尝失败滋味并不能促使他们走向成功,反而使他们逐渐丧失习作的信心。一次表扬、一次成功的习作,能唤起孩子积极的成就动机,能促进学生走向习作的成功之路,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写作态度。所以,对于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来说,我们更主张“成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尽早品尝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乐于表达,树立习作自信心。如何促成学生成功呢?我们以人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八次习作来试作讨论。一、把握标准,降低门槛,减少作文畏惧感《语文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大家好!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但你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吗?可能很多同学还不太明白。不久前,老师找班上一名考试考砸了的同学谈心,希望他加把劲。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别担心,多考砸几次就会考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