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普通范畴,内涵情景统一的本质规定,基本是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宗白华站在现代视角,对古典意境说作出新的诠释。他认为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的经营布置,最终在于成就一个“有意味”的审美时空,这便是意境。意境在宗白华眼里已从平面结构变成深层结构,从一普通审美范畴变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征,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宗白华还构筑起以意境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即意境的源起、构成、内涵及产生的主体条件,而宗白华意境说的新意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在于,他赋予传统意境范畴以人生观、宇宙观的形上学特定内涵,从发生学角度以虚实二元的互动相生阐释了意境的深层创构,并揭示出意境的审美表现在于空白、飞舞和禅境。宗白华奠定了意境美学现代体系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的艺术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理论的土壤之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生命、崇意境的特点,而且结合他自己精深独到的见解,使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他将这种艺术理想融于艺术创作之中,写下了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的诗集《流云》。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释,使宗白华的艺术世界成为他审美人生的一种最好的印证和诠释。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具有雍容、灵动与洒脱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散步美学”;散步美学的主要方法论特征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在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描述与阐释中,宗白华具体而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之所以出现在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中,主要是因为宗白华不仅有丰富的东西方艺术体验与修养,而且还有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渗合融化”的理想、视野与实践。让人怅惘的是,散步美学的方法虽令人向往却无从摹仿。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中,一代大师宗白华一生致力于艺术和美的研究,其以意境为核心范畴的美学思想自成体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宗白华始终重视中西的比较,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古典意境的特殊贡献,形成了系统的博大精深的现代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长期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在学习西方哲学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步"美学。他将中国传统艺术放在中西方学术视野的比较中研究,在康德哲学时空理论和《易经》哲学时空意识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观。宗白华的时空观是联系的、开放的、多变的,是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时空统一概念。对宗白华美学时空观渊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发现其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启发我们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以其"中西合璧"式的研究范式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意蕴的独到阐释,可以说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宗白华美学话语的独有魅力,则直接显示于他进行美学探索的独特思路和充满诗意的言说方式及其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构成中国美学现代性形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论的创造性诠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范导性的尝试。他以西方近代美学为参照,深入揭示出中国艺术境界论的文化哲学底蕴,使其以现代理论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宗白华美学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美学在全球化时代愈发彰显出"中华精神".一方面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及其艺境论以生命为本体,追求生命精神的超越;另一方面宗白华"妙悟"为本的审美认识方式与生命本体有着内在关联,体现了生命与艺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美学体系的成功创建与多元互补的方法论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支撑宗氏美学架构的方法论值得探究.从本体、经验到方法,宗白华将现代"中国美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与哲学中的境界论密切相关,意境说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出意境或出境界,这种理论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于各种艺术创作理论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书、画等,其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在于出神妙的境界和意境,这实质是受境界论影响之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俯视意境的外部结构,发现艺术意境是人生的六大境界之一,他的意境内部结构揭示了意境的三个层次的本质,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建构运用了大量的中外文化、文艺、哲学方面的知识,他的意境理论深刻而富有韵味。  相似文献   

12.
舞动之美——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100-102,106
深得中西方文化三昧的宗白华先生从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舞”在中国艺术意境里的内涵与外延。“舞”的空间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玄妙无常的“道”的体现,是我们“由动入静”的幽邃之径。“舞”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有着深远的范畴,宗白华先生在实现他的意境理论构造的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到建筑,小到印章,贯穿诗词书画中的舞动之关,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艺术。宗先生的这一独特的审美视野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角度,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壳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 ”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生命哲学和文艺思想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基础。早期宗白华哲学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成熟期则回归中国哲学,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生命哲学思想,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仍在其中发挥着潜在影响。宗白华主张文艺的生命本质和审美本质,持文艺形式与内容统一论。在生命哲学和艺术观的共同作用下,宗白华生命诗学形成了生命特质观和审美本质观。其诗学与生命哲学、艺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的节奏论是建立在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是随着宗先生对生命本体理解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三个来源:一是西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二是中国传统的周易生命哲学,三是同时代诗人为建构新诗的形式规范而对节奏进行的研究。这种节奏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生命力、内在律动和韵律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宗先生用节奏重新阐释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气韵生动”和意境理论,实现了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宗白华的节奏论有广泛的诗学背景,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追怀和对处于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世界文化的一份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是美学大师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流云小诗》正是宗白华用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他对生命的认知和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生命之真、生命之善、生命之美无不倾注着诗人热烈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极大地拓展了意境的外延.首先,他将生命意识引入造型艺术,拓展了意境在建筑、雕塑等领域的应用;其次,在音调艺术中,把音律和时间结合起来,让音调艺术从宇宙本体“道”出发,重新挖掘在时间中的音调艺术;最后,在融合时间、空间的拟态艺术中,他把“舞蹈”艺术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肯定了中国传统戏剧“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