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人群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人群。在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当中体现着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本文运用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对弹幕视频这种新兴的视频观看形式进行分析来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传统视频,弹幕评论呈现出即时的反馈性、草根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特点;弹幕视频去中心化的N次传播模式解构了传统视频中心化的一对多传播模式,传统视频文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颠覆和解构,借助弹幕技术还产生了新型社交格局和弹幕文化;其所呈现的多音齐鸣的狂欢化特质亦是边缘反抗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普及,存在于视频直播浏览中,具有即时评论、实时交互特点的"弹幕"功能,开始风靡于蓬勃发展的传播环境中。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弹幕发展的历程,同时结合线上观察与线下体验的方法,着力于从"弹幕"文化及功能广泛应用的现状入手,分析在网络传播空间,受众青睐应用弹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丽 《今传媒》2016,(8):42-43
媒介低俗化现象日益在蔓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媒介主流意识形态要素的缺失和受众认知水平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价值观宣传,构建合理的媒介文化意义争夺空间和尊重受众主体地位、提高受众认知能力三方面对媒介低俗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鬼畜视频自2015年进入大众视野之后,制作数量和受众群体日益扩大,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网络文化.本文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出发,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鬼畜视频系列作为案例,探究其如何解码主流文化和再编码特征,并试图总结出鬼畜视频流行的文化心理原因.本文发现,鬼畜视频相较其他亚文化有其独特的编码解码特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戏谑化和娱乐化.鬼畜视频爱好者借此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建构新的意义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如果身处不同的语言系统,传、受双方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无法实现。身处不同语言系统的传、受双方必须通过“翻译者”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传播过程.但由于中介的存在,传播过程被延长为两个“编码——解码”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在第一个“编码——解码”过程中,意义先被传播者编码,再被翻译者解码:在第二个“编码——解码”过程中,翻译者将解码来的意义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传者,这就是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翻译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传者,又是第二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石雁 《传媒》2016,(7):88-9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杰出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重要的编码/解码理论,该理论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信息的生产与接受问题.本文在编码/解码理论视阈下解读电视法治节目所产生的意义及其如何体现法治内涵,研究电视法治节目的信息编码生产与信息解码接受过程,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提升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约翰·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为我所用式"大众文化理论及其相关著述为对象,通过研究目前流行的"弹幕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弹幕词条和受众特征,分析费斯克的受众观在弹幕语境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费斯克理论仍具适用性,并在一定的环境下有所增强。同时,受众的抵抗力在崛起但力量有限,费斯克"为我所用式"的大众文化理论过高估计受众的主动性,缺少对权力话题、文本制作过程的关注,没有看到阶级差异和圈层区隔。  相似文献   

9.
刘小红 《视听》2016,(11):68-69
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纷纷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不同于以往的小说文本改编电视剧,游戏本身就已经具有完整的声画基础,对电视剧的好恶评价可能会受游戏的影响。本文基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对制作方的编码过程与观众的解码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国产单机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现象,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霍尔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存在于我国传播实践中的“支配性“”、协商性“”、对抗性”等受众解码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相似文献   

13.
何畅 《新闻世界》2013,(5):297-298
在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葛兰西、阿尔都塞、霍尔及费斯克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他们以其著作和经典理论闻名于世。文化霸权、编码解码、大众文化等理论更是耳熟能详。文化研究学派学者为新闻传播学科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因此,研究他们的理论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了解文化研究学派学者的学说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解释当代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琰  王娜 《新闻界》2012,(11):27-30
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媒体在受众研究中的理论缺位直接影响着其在传播实践中的致效力。本文试图导入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通过民族志与扎根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探讨境外受众的解码类型、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华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的"在岗位上"故事集为研究对象,重新理解威廉斯的"大众"涵义,揭示电视如何呈现大众形象;通过对"在岗位上"故事集的编码/解码分析,帮助理解电视推销其倾向性解读。本文认为,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迎合了春节期间的家庭收看氛围,成功地使其倾向性解读的符码得到观众认可。  相似文献   

16.
胡杨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存在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行。本文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编码机制对于强化胡杨精神的价值引导与深层次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探索胡杨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与持久生命力,需要不断丰富胡杨精神的编码模式,加强多元化编码、情感性编码、创新式编码,吸收编码解码理论的有益启示,实现胡杨精神的有效传播,以此推动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黄河 《视听》2021,(1):95-96
电影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影视作品取材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本土故事,而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并体现出迎合跨文化传播时代语境的趋势特点.迪士尼真人版《MuLan》便取材自《木兰辞》,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影片被大量中国元素所包裹,然而其实质却是美国梦的价值内核,由此引发观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微博传播中的编码和解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博的编码和解码分别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网络编辑的二次编码环节和意见领袖的初次解码环节。由于受到二次编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的解码方式更加复杂、多元和多变。  相似文献   

19.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20.
胡阳 《今传媒》2021,29(4):91-93
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处于中间枢纽的张艺谋以解码者和编码者双重身份完成了小说文本文字符号向电影视觉符号转化的跨文化创造。从小说中江南后花园知识女性的颓靡到电影中北方高门大院女性的挣扎,从小说中井边紫藤花的盛开到电影中红灯笼的高挂,笔者将以传播学的解码、编码视角拓宽影视改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