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一道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内容之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燃烧时,火柴梗头向下,可以燃烧完,而火柴梗头向上却会很快熄灭呢?我给这个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解答:“火柴在燃烧时,火焰对上面未燃着的部分有预热作用,使火柴杆上面的部分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火柴就能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2.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它与人教版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用3个对比性很强的探究实验代替了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搭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但因"变量"过多,学生不易构建新知。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课堂上的小插曲似乎比其它学科更让教师“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缺乏应变经验的老师常陷入一些“尴尬”之中。a.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偏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氧气》时,指导学生操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都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我正要引导学生顺势得出结论,完成本环节教学时,一个平常寡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的东西掉下来。”我当时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此事仍令我反思: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可贵的探索!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课堂用语,善于倾听、细心观察、正确引导、帮助、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燃烧,及时用心呵护学生的探究火苗,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让课堂教学绽放更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5.
朱吉杰  林文双 《化学教学》2010,(2):32-34,45
1两例教学案例及启示 案例1: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层次和思维方法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认识“我的发现、我的理解、我对知识的归纳或体会”表格,给学生建立思维方法模型,在表格的三环节中,“我的发现”是最核心内容,学生以自学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整理填表。如(表1)内容是一个自学小组讨论修正稿: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一节关于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以上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充分吸水的种子直接烘烤现象不明显,因为试管中材料少,水分少,而且春天实验气温偏高,水汽不易液化;第二,用燃烧方法检测无机盐,学生实验易误解,认为小麦或花生不能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就是无机盐,其实,留下的黑色物质是没有完全燃烧的呈现出黑色而不是灰白色;第三,脂肪的检测,风干的种子在白纸上挤压,现象不明显,实验时不易把握;第四,用碘液检测淀粉实验中,通常使用淀粉液进行,此实验中取量不易把握,液体材料依据量的多少,由少增多,依次出现棕黄色、深棕色、蓝色、蓝紫色,这样,造成现象不统一,学生不易理解;第五,蛋白质的检测中,在按1:1稀释的蛋清液中,依次滴加双缩脲A液和B液,呈现出淡蓝色、淡紫色、紫色、深紫色,由于学生滴加B液量不同呈现出不同颜色反应.……  相似文献   

7.
化学演示实验的优化和创新,可使化学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地显现,展现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改变"燃烧和灭火"教材中浪费试剂、污染环境等教学的弊端,通过优化与改进实验过程,展现"燃烧和灭火"实验探究的趣味化、简约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方便开设此实验,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学生环保素养。  相似文献   

9.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著的物理课本第二册(2002年版)第117页有这样一句:"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笔者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具有普遍性.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燃料中,有些燃料的热值是相同的.质量相同,热值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就相等.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这样的表述: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并不相等.在讲完燃料的热值后,为进一步使学生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并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教法选择与教攀设计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种常见的现象中蕴涵着一定的化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本节的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逐步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