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把教育惩戒纳入了法治轨道。对此,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学生进行“惩戒”了;有的家长则担忧这会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学校该如何以“法”惩戒呢?评析1教育惩戒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实际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从人的成长规律看,一个人在成长中难免犯错误,如果只强调赏识和鼓励,甚至毫无保留地过分鼓励,并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参考》2013,(20):7-11
惩戒教育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行为进行适当处罚的教育。然而,面对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强调社会、家长、学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爱学生,要打破师道尊严时,惩戒教育处境“尴尬”。那么,学校究竟还需不需要惩戒教育?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十中学校长范星辉、北京市昌平区满井中学校长田俊杰、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就此进行了恳谈。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学生,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往“公式化、脸谱化、训人化”的评语给千差万别的学生写下了千遍一律的评语。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为配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教育制度改革的通知”,我们在课改实验区调研,发现寓情于语鼓励学生的评价已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也存在对教育惩戒和没有内涵的表扬等问题的不同认识。我们刊发稿件,意在引发大家对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粟明方  林庆贵 《班主任》2008,(11):38-38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尊重”不等于不需要“惩戒”。很多老师认为惩戒就是体罚,就是不尊重学生,就是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殊不知,这种对惩戒的理解已经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5.
法律没有规定教师对学生享有惩戒权,但是并不妨碍教师对惩戒权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家长不准体罚孩子,如果家长体罚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刮痧》这部电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并非所有的美国家长都不打孩子。我们来看一个“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教师对学生亨有惩戒权,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对惩戒权的研究与行使:在美国,家长不准体罚孩子.但是.并非不惩罚孩子。我们来看一个“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对于未成年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国内外教育学界早有关注。总体上经历了从绝对惩戒教育到“无批评式教育”再到强调惩戒合理性的演变过程。学界对教育惩戒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法学界学者一般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学校“处分”学生的措施视为教育惩戒;而多数教育学界学者则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区分开来,教育惩戒强调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在教育相关的立法层面上试图区分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并将二者结合使用,细化教育惩戒和纪律处分的具体措施,分梯次使用惩戒与处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纪律处分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惩戒与处分等学校不良记录封存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教育惩戒手段则几乎是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教师唯恐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教育惩戒究竟算不算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对孩子的尊重、理解、民主、宽容,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需要惩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教育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这空间的同时,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学校用以规范学生行为的校规校纪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一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混淆了对学生正常教育与体罚的概念,使许多教师不敢管,于是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教育心理。多管多错,少管少错,已成为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一个原则。能拖则拖过去,可管可不管的最好不管,这也成为现在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这空间的同时,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学校用以规范学生行为的校规校纪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一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混淆了对学生正常教育与体罚的概念,使许多教师不敢管。于是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教育心理。多管多错,少管少错,已成为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一个原则。能拖则拖过去,可管可不管的最好不管,这也成为现在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基于育人目的,对违规和失范学生进行管制和纠正,以使其警戒和改正的职业行为.古今中外对教师惩戒权都有一定的规定,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从模糊走向具体,教师惩戒权立法为长期以来教师不敢惩戒、因惩戒而遭报复、滥施体罚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师惩戒权立法的价值前提在于“规训”,即规约行为、激发善意与潜能,其实现要考虑教育自由、尊重、信任等因素.而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目的和手段则在于“教化”,即通过化育的形式使学生由“罪与罚”转换为“德与制”,由外在惩戒转化为内在德行,从而使教化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以人为目标、以情为基础、以理为根本、以法为准绳,最终实现学生自由道德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与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及其家长,高校及其教师对教育惩戒问题日益不满。教育惩戒问题凸现的社会性原因在于对以人为本、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社会信任缺失及“80后”、“90后”群体独特的家庭和社会成长环境,缓解教育惩戒问题必须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建社会互信体系、增强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惩戒过程中的参与权以及提高教育惩戒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题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缺少的恰恰是管教。面对这一问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构思提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一话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提示语中有“面对这…  相似文献   

16.
要注重个性教育,而个性发展的宗旨就是创造能力的发展,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源。我们教师与其问学生得了多少分,不如问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学生向我们发问的时候,我们不妨先问他。“学贵有疑”,我们要鼓励学生发问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背答案。应试教育强调传递,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素质教育研究开发,强调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自主精神,开发人的潜能。例如两位家长分别带着自己的幼儿走路,一位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摔倒,总是一边搀扶着他走,后来,干脆背起孩子走。长此以往,孩子变成行动迟缓、呆板的人。而另一位家长大胆…  相似文献   

17.
三、话题作文分类导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青岛一位教师就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面对这一问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平等地位与主导作用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首要条件。家长要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王淦生 《教育》2012,(9):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的是对孩子的“尊重、相信、理解、接纳”,是“感召”“温暖”“影响”“非暴力”的家庭教育。相信每个家长的目标都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自尊心、有自我价值感的独立个体。《正确父母》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是由之名教育机构负责人编著,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意义。上册为理念篇,通过阐述家庭教育目标,理论基石,教育理念、沟通方法与融会贯通,向读者展示其教育框架。下册为工具篇,通过“一个观念(尊重、相信、理解、接纳),四个方法(你的感受、我的感受、我们的感受、价值观尊重)”,并配以大量真实的案例,帮助家长学会“区分亲子矛盾间的问题”,解决与孩子相处中遇到的“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共同的问题,及价值观的问题”。真正教会家长如何在具体事件中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亲密关系。在最后的融会贯通和附录板块,也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更为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操作性答案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