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播”是媒体的功能,“传播”也是主流媒体电视人的职责,传播优秀的文化更应该是媒体人的使命。本文写下贵州省黔西南广播电视台一档电视文化栏目《金州文化传播者》的策划、实施过程,对基层媒体人如何履行职责,践行使命,做好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个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股“文化热浪”:建构起了一幅全新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4.
刘亚玲 《现代传播》2003,(4):120-121
电视媒体包装是电视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电视媒体为树立自己鲜明的个体形象、提高收视率 ,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听觉设计把自己的传播理念、传播信息简洁生动地传达给观众的艺术化过程。其包装的范围包括电视台整体的包装 ,频道、栏目、节目的包装等等。目前 ,电视包装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电视包装相对于电视频道、栏目的具体内容而言只是一种形式 ,但他们之间呈现出的互动的关系 ,体现出的“面目”和“胸襟”的关系 ,使我们在讨论电视包装这一问题时必须切入到电视媒体的具体定位、观众的心理分析、文化地域特征以及…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电视传播是“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对电视受众来说,10多个乃至20多个频道的节目播出,还真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每个电视自来说,则把办出名牌栏目精品栏目作为孜孜追求的目标.由此,我们的屏幕上便有了数不胜数的各种电视栏目,在这些栏目背后,凝聚着电视人为之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智慧.它不但为受众及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同时也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对电视栏目的评论探讨,即是对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电视人的尊重,也是促进电视文化繁荣的有益之举.基于这一想法,笔者拟对浙江省钱江电视自开办的两个较为有特…  相似文献   

6.
电脑新闻“语言”的录根与回归──刍议强化电视新闻的语言文字功力史联文[编者按]电视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文字性语言与画面语言关系如何?电视传播是以文字性“语言”为主体还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这似乎是电视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随着电视传播在技术与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普法进程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报刊、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都设立了专门的法制版面或者法制栏目。电视法制节目虽然表现形态各有差异,但在重视叙事技巧和策略上,却又有相同之处。因此,本文拟以《法律讲堂》为分析样本,探讨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艺术。我们所关心的是:电视法制节目要传播怎样的现实规范?这一目的又是怎样通过各种叙事手段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与阳光文化媒体集团推出的“阳光文化电视图书”是以阳光卫视播出的栏目及节目为蓝本,经过适合书籍为文化载体的二度加工和再创造,形成的一种既有电视视觉特征又有图书阅读价值的图书品类。首批推出的“阳光文化电视图书”有35种,分为“杨澜访谈录”、“人物志”、“未解之谜”、“历史碎片”、“百年婚恋”、“战争与武器”六个系列。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一个新鲜的词汇:“江西首届网络电视主持人大赛”在各媒体中频繁出现,更在江西甚至省外的各大院校中传播。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它和传统的电视选秀有何不同?它将给我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罗昕 《声屏世界》2003,(3):53-54
谈话节目在美国已是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品牌栏目。但是,国内不少谈话类节目是以强行单向传播为主,并在缺乏媒介竞争的生态环境下诞生的。在加入WTO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面对美国电视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持自身特色,形成与美国谈话节目相抗衡的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栏目,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话节目在美国已是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品牌栏目。但是,国内不少谈话类节目是以强行单向传播为主,并在缺乏媒介竞争的生态环境下诞生的。在加入WTO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面对美国电视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持自身特色,形成与美国谈话节目相抗衡的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栏目,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粼 《新闻世界》2009,(6):55-56
2007年,山东省确立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山东卫视的电视讲坛类栏目《新杏坛》应运而生,成为山东电视台2007年重点大型文化栏目。“杏坛”典出自孔夫子杏树下设坛开讲,教化民众的掌故:栏目借用“杏坛”这一文化符号,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努力践行《新杏坛》的文化定位:电视版的文化苦旅,高雅文化的大篷车,并努力将《新杏坛》打造成为独具齐鲁特色的文化品牌、新时期的“稷下学宫”。  相似文献   

13.
罗幸  王添 《传媒》2016,(9):49-50
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公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与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的重任。但由于其以教育为传播目标,在电视上开办“课堂”,因此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如何在口语传播层面上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如何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如何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这些问题都成为电视公开课吸引更广大受众参与和观看的关键所在。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坚持平等、互动、参与的节目理念,尝试变“你讲我听”“你传我收”为“相互倾听”“彼此理解”,用自己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独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4.
王玉兰 《今传媒》2005,(11X):23-24
电视作为覆盖面最广、渗透力最强、传播效率最高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软环境”,正在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跨国传播中,对受众的“现实观”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形成“社会倾向”并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是那些与强势经济、强势政治紧密相连的强势文化。因此,建立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全球传播视野和国家安全高度的电视传播与国家安全理论,就为电视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魏玉龙 《视听界》2014,(1):95-97
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升级版)开创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节目包罗:万象、内容平实、短小精干,有“电视晚报”的美誉。其中,有一类节目很是独特,颇受观众的喜爱,那就是“零距离”体“老文化”新闻专题。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一直是国家、社会、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电视新闻栏目主要报道的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了当前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需求,深入探析了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之路,并对电视民生新闻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促进栏目品牌的升级与转型,为我国在新媒介视角下探寻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以电视文化和电视传播为主导的背景下,传统的戏曲文化作为剧院艺术受到了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那么戏曲文化该如何应对快餐文化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电视手段发扬本体?本文认为,积极融入文化传播大潮,建构具有电视特色的戏曲文化形态,实现有机的整合与创新,这是文化传播中戏曲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时下电视讲坛热和地域文化热的双重背景下,地域文化类电视讲坛节目的诞生是必然的。湖南教育电视台于2008年1月14日正式推出的电视讲坛栏目〈〈湖湘讲堂〉〉,就是定位于传播湖湘文化,立足让节目具有本土性、贴近性。作为一档地域性讲堂类栏目,如何创新,如何走出一条个性化、本土化道路,并让栏目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栏目亟待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就地域文化类电视讲坛节目栏目制作的困境与突围阐述一些心得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明年,我国将迎来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为了奥运的成功举办,国人都在各自的范围内做着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了国内各行各业人士的流行词语。那么,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如何与国际接轨,体育电视传播怎样与国际接轨?《广电沙龙》栏目中的三篇论文,就体育电视如何国际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钟新的文章,标题是:《北京奥运与中国体育电视的国际化》。 在《地方台论坛》栏目中发表的几篇文章,尽管篇幅不长,但是话题挺有意思,它们是:受众角色的转换与广电媒体的对策、DV给电视新闻带来了什么、泛都市化冲击着对农节目、电视节目的标题设计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