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在分析该小说的人物形象时,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杜十娘死前心里最恨的人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甲!"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你看,杜十娘为了李甲,不再接受其他客人;在李甲身无分文时不顾妓院老板的辱骂,仍然待他如从前;在得知李甲出去筹集赎金没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训练抓好“找、悟、议、联”四环节,效果确实不同。 一、找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读中找,找中读,读要读到位,找要找准确。通过速读、跳读、慢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如我讲读《少年闰土》时,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和“读”,先板书课题,后提问引入,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记的是谁? 生:闰土。 师:写的什么时候的闰土? 生:少年时候的闰土。 师:闰土少年时候长的什么模样?是怎样一个人?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教师提问的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变厌学、惧学、被动学为乐学、会学、学会。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到基层举行作文教学讲座并借班上课,执教《童年一件趣事》,不少教师认为是一节好课,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激发兴趣,提出要求一上课,我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童年像一个万花筒,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光彩;童年像一本童话书,讲述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做一次游戏:我说童年趣事(板书)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对板书题目进行审题,提出要求:这次游戏,要求同学们说,老师也说,看谁说得多,说得有趣。二、师生互动,例中悟法我征求学生意见:现在是同学们先说,还是老师先说?学生一致要求老师先说,于是,我口述起童年趣事:那时我8岁—…  相似文献   

4.
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师:齐读课题。生:盘古开天地。师: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这个问题?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盘古”)师: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开天地”)[语文不用概念说话,  相似文献   

5.
正朗读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朗读也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会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境界一:帮助和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有"通"才有"精",初读一篇文章,肯定有容易读错、读掉字、读不顺口的地方,只有反复读,才能把文章读顺畅,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这需要采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百读不厌。如:自由读(以解决生字、新词,以及读不通顺的地方),同桌赛读(看谁用的时间短),五分钟快读赛(同一时间内谁读的遍数多),小组开火车读(看谁读的流利),在激烈的读书竞赛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经10年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学生在读英语时唱读,毫无感情;有的学生声音很小,害怕读不好,怕被人笑话等。书声琅琅,琅琅书声,朗读一直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又是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有  相似文献   

7.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师:刚才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课文,并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下了感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谁愿意再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给您去换零钱。”(屏幕显示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这部分内容)师:这部分内容谁读了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谁来谈谈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小珊迪十分贫困,十分饥饿。他一开始是“请求”人家买火柴,当他们不想买时,就“乞求”起来。可见,他是多么…  相似文献   

9.
【案例】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一课时,我发现了学生读“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句中的“没”字,有读mò的,也有读méi的。我正准备提醒他们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师:(顺水推舟)你认为这里的“没”字该读什么音呢?生1:我认为该读mò。生2:不,应该读méi!(教室里一时乱起来了)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光争着说读什么音没用。为什么读这个音呢,要说出你的理由。今天谁说的理由充分老师就支持谁!(我索性打消了给出“标准答案”的念头)生1:我查字典后知道了“没”在读mò时有漫过或高过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好新 ,对于新东西特别喜爱。设计作业时 ,若能根据这一心理 ,善于把作业的题型、格式推陈出新 ,就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 ,使学生愿做、乐做。如朗读背诵这样重复性的作业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就会喜读乐背。又如《家乡的秋白梨》一文的词语复习 ,我摒弃了令人头疼的死抄硬记方式 ,分三步进行 :①用2分钟时间读记词语 ,比比谁记得多 ;②默写词语 ,看看谁写得对 ;③请全对的同学说说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所有词语的。读记词语是枯燥的 ,但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改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 ,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促…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钻研教材,精心“预设”一位教师在教学看钟面读出时间(3时50分)时,甲学生读为“3时50分”,乙学生读为“4时50分”。教师此时采取的策略为:①让两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甲认为,时针走过3,就是3时多一些。乙则认为,时针更接近4而不是3,所以应该读为4时50分。②教师让全班学生判断“: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在学生集体回答同意甲的想法后,教师就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止不住笑声的人生历险 我小时候看的《丁丁历险记》,跟你现在专心阅读的有很大不同,我看的版本不晓得是哪个印刷厂草率盗印的,没有彩色,很多地方线条都糊掉了,还有,那些对白八成也是随随便便找人翻译的,谁晓得有几分可信. 你读《丁丁历险记》,一边读,一边笑,老实说也让我很纳闷.我怎么不记得丁丁有那么好笑? 然而,事隔三十几年,有一个经验却贯穿了我们两代,没有改变.当年在我妈妈的反对下,我偷偷读《丁丁历险记》;你现在也在你妈妈的反对下,偷偷读《丁丁历险记》.我妈妈反对的理由——书上字太小看了会近视,漫画会让人沉迷而耽误功课正事;三十多年后,你妈妈反对的理由——书上字太小看了会近视,漫画会让人沉迷而耽误功课正事.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二年级数学“时分的认识”一课,她们的教学观念不同,方法有别,达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一)观察钟面: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有关钟面知识)。(二)认识时分:1、先认识整时;2、再认识几分;3、最后认识几时几分。(三)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体会1分钟有多长。(四)练习读时间、写时间、拨时间。(五)比赛看谁拨得快、识得准。结果一节课非常紧张而且拖堂5分钟,最后在练习和比赛中仍有6位同学拨错或读错时间;经课后测试,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学会。  相似文献   

14.
师: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师板书:亲人)师:读一下。(生读“亲人”)按照工具书里讲,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和他们有血缘关系。师:很好,请坐。还有吗?生:我的外公、外婆也是我的亲人。师:外公、外婆,他们和你的母亲有血缘关系。还有吗?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师:一点也不错!现在我要问你,你了解你的亲人吗?生:我了解我妈妈,她是护士,今年37岁了。师:你…  相似文献   

15.
一、始终坚持“熟读成诵”的原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我都会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读。有时是自由放声读.有时是同桌对读.有时是默渎.有时是齐读……特别是放声朗读.对于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我一般会采用小组齐读、男女生分开读、点名分任务读等朗读方式。学生练读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可以是泛读.可以是引读。也可以和学生对读.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比赛,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抓住文本,花工夫去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就是读,文,就是写,语文就是读与写的结合。"如在教学故事性强的课文时,以演促读,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把课文读通,理清课文讲的是谁与谁斗智的事,讲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他们的对话画下来,再分  相似文献   

17.
请与孩子争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儿子4周岁了 ,喜欢看书并常常拿其中的问题询问我 ,继而与我争辩。他的观点幼稚 ,令我可笑。但我想起“两代人之间的争辩 ,对于下一代来说 ,是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这句话时 ,我就有意识地在我和儿子之间营造一种“辩敌”的关系。如读了“龟兔赛跑” ,我和他争辩龟兔到底谁跑得快 ;看了“狮子王” ,我和他争辩辛巴出逃的对与错 ;我给他讲 :“有轮子的都是汽车。”他理直气壮地反驳 :“飞机也有轮子。”……渐渐地 ,我体会到争辩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 :在争辩中 ,孩子培养了口才 ,明白了许多道理 ,也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看老师分析时是明白的,可让其自己去做时,学生又不会照老师分析的那样在充分理解了题意基础上再做。即使老师再三叮嘱求多的用加,求少的用减,看清楚谁多谁少等,可学生往往还是我行我素,一读题目就做,怀侥幸心理,猜谜式地做题,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分析思考。那么,怎样"逼迫"学生去分析思考呢?归根结底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理解题意。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主要  相似文献   

19.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20.
读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童年时代读的书,几乎是印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再隔多久也不会忘记。但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以及他童年时的读书状态,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可以躺在书房的安乐椅上悠哉悠哉地读书,有的可以让爸爸妈妈买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的可以钻进阅览室里博览群书……那么我呢,我的童年的读书状态竟有点像解放前地下工作者的地下战斗。小时候家里穷,晚上点油灯也要省着点儿。每当我在油灯下读书晚了,母亲总要唠叨:“快睡觉吧,灯油是要用钱去买的。”我只得先睡觉,等母亲睡熟了再悄悄地爬起来读书。你说这样的读书状态是不是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