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读郭道胜老师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深感追求“教育,应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跳跃,让美好永驻人间”的境界,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而追求这种境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如郭老师所说:“儿童的名字叫什么,儿童的名字叫未来,儿童的名字叫发展……”让学生获得发展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读郭道胜老师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深感追求"教育,应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跳跃,让美好永驻人间"的境界,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而追求这种境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如郭老师  相似文献   

3.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2):31-32
“文章应该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支玉恒)。在执教《匆匆》一课时,他抓住“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条主线,尽情地展示朗读的功能,让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达到了阅读中的一种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境界论思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思维方式,实现心灵境界的提升是境界论思维的价值取向。东南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汲取境界论思维,融合高峰体验理论,开展经典教育和创新教育帮助学生立志体道,构建完善的知识教育体系和修学路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场域和文化生态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最终使学生实现心灵攀登,获得高峰体验,提升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6.
杨再淮 《今日教育》2010,(11):36-37
这几天,我有幸拜读了曾纪洲老师的大作《教书,不简单: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心灵为之震撼。同为基层教师,我们还在为教育学生而苦恼。为利益而计较,可曾纪洲老师却能不计报酬,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内心,用智慧、乐观挥洒教育的传奇,是我们基层教师学习的样本。  相似文献   

7.
史晓中 《江西教育》2007,(13):92-93
读郭道胜老师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深感追求"教育,应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跳跃,让美好永驻人间"的境界,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一书。这本书记述了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主要内容共有5个部分组成,即《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锻造卓越人格》、《回答心灵的呼唤》、《学生的思考》。静心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李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用爱心温暖童心,用爱心感化他的每一位学生。他对后进生的教育艺术,使学生信他、服他、爱他。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很值得我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接触“若无其事的教育”这一说法,是在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译注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日本佐藤学教授著)这本书中。起初很是不解:教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感化,需要老师用爱心,细心、诚心和耐心,循循善诱,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灵,怎么可以“若无其事”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悟的深刻,便慢慢品味到它的精妙之处:“若无其事”不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润物于无声,教化于无痕”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一位中国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李小丽 《考试周刊》2009,(7):212-212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论》中有这样两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在美术教学中,我所理解的“理解教育”应该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再把学生当做容器,不顾他们理解与否,拼命灌输知识。应更多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理解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  相似文献   

11.
不断与学生沟通心灵,拓宽沟通渠道.增强教育实效,提升教育境界.一直是我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由于目前班级学生多,可供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近些年.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尝试了一条新途径:引导并鼓励学生坚持在家庭作业本上给老师写写心里话,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因情回答。这种“笔代口的沟通形式后来被我们亲切地称为“作业对话”。  相似文献   

12.
朱小闯 《教育文汇》2013,(11):40-40
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直抵心灵的教育——某中学道德教育纪实》。文中介绍某中学建设“最中国的学校”,倡导“诗性教育”,追寻教育的灵魂——如何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校长说:“真正的办学境界应体现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中,在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呈现的本真状态中。”此文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证明某中学道德教育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其中插图和一些细节不经意间透露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失真”。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11,(10):46-46
李振村在《人民教育》2010第23期发表文章指出,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最终都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每个老师的风格各不相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教学风格在课堂上也有多种多样的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对教学语言的把握等。  相似文献   

14.
很偶然地看到《燕赵晚报》的一篇文章——《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其内容如下:10月4日,山西朔州第二中学学生李明在课堂上连捅老师四刀,致其不治身亡。此前李明曾写下“死亡日记”,记录了不满约束、仇视老师的心路历程。据悉,被害老师郝旭东家境贫寒、为人和蔼、才华横溢,曾考中两所学校的研究生,发表20余部小说和剧本,是一位公认的好老师。面对这位23岁年轻老师的凄然逝去,相信无数教师内心都会泛动着悲情波涛。而反思“学生杀老师”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也有人说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使学生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良心去教育学生,他们才能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朋友,无拘无柬,向你吐露真言。  相似文献   

16.
<正>《教者成于川——一位青年班主任的教育探索》记录了袁成老师在教育博客、心灵本、班会课等方面的探索。教育博客是他记录学生、教师、家长和班级故事的精神家园,也是他进行教育实践再反思和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网络资源库,更是他实现家校跨越时空沟通的重要平台。他在班级开展"一周一次心灵对话"活动,用心倾听学生内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一本书——《校园悲剧启示录》,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脱产进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写了12万字的学习日记,从中节选几篇,能够看到学习的大体状况。心灵的唤醒——看《死亡诗社》有感2007-9-15教育学老师给我们上课,一上来就让我们看《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这让我知道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一个懂得教育的老师,也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曾听一位老师讲《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对阿毛的故事喋喋不休絮叨时,有很多学生在强忍着笑。本来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在学生心目中却变得滑稽可笑。还记得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声声哀怒,字字血泪的作品时,学生的表情与这一次也是惊人的相似:哄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当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教师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高度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品教学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缥缈孤鸿影──探春悲剧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侧重描写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作品以人生的辛酸、历史的无情、美的被毁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里既有尚处在蒙昧中的迎春悲剧;也有被送进风雨飘摇圣殿的元春悲剧;还有刻骨铭心的黛玉悲剧。本文仅就倾注了作者激越情感刻画出的探春这一女性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才自清明志自高”出生于三月初三的贾探春,是赫赫荣国府贾政的女儿。三月初三,又叫上已日。清代《借当》唱本中有:“上已时节三月三,老师父探春去游玩。”之说。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中说她:“有春则赏之。元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