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教师和学生商量着学:“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怎样才能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读出来呢?”“先试着体会,再和你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  相似文献   

2.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都全对的。”教师和学生商量着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读悟课文内容 ,渗透“不迷信权威 ,认真求实”的科学思想。3 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 ,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 ,渗透“不迷信权威 ,认真求实”的科学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任务1 复习 :上节课 ,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 ,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创造性表述”呢?鲁迅先生的话很具启发,他说:“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已经知道学生作文存在如上问题,便可沿此“逆向”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前情提要:惹科问完了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竟然没有一家丢了羊的。唉,这可怎么办呢?在第一的身前,大伙儿围成圈,坐在地上听他讲事情。他说的话大家能听懂,但村里有些老人说的话,就只有安阿母解释之后他才明白了。他讲一句,大家认为对的,就点头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就摇头说“不是”,再把心里的话讲一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热闹。有的在鼓掌,有的在欢呼,还有的情不自禁唱起了歌。  相似文献   

6.
一直记得很久以前听到过的一则小故事:有一群年轻人询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苏格拉底请他们为他造一条船。年轻人一起干了49天,船造成了,下水那天,大家齐声歌唱,快乐无比。这时,苏格拉底才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大家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相似文献   

7.
一位学生在完成《黄继光》一文课后的“读读写写”习题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于是,我把这位学生叫到面前问:“这儿还有什么词语没有写,是不是叫我帮你写啊!”他有点儿慌了,忙回答说:“老师,我去补写。”几分钟后,他把作业交来了,我一看,他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这时,我没有发火,却和蔼地说:“请你看一看,这里的字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他虽把"特读"的第一个字改正了,但第二个字仍然是个"读"字。我压住火气,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再认真地查查看,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第四次交来的作业才是全对的,于…  相似文献   

8.
牛锦锋 《甘肃教育》2008,(16):49-49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是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他得出这样的推论:当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没有碰到任何阻碍时,它的运动是匀速的,并将继续进行下去,假若平面是在空间中无限延长的话。之后,笛卡儿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伽利略、笛卡儿向世人揭示了物体的运动来自于物体自身,外力不是运动的原因,从而使人们从亚里士多德结论的禁锢中走了出来,开创了动力学的新局面,为牛顿构建动力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精彩片段     
《作文大王》2010,(5):25-25
我进去一看。发现里面不是什么“果冻鱼”,而是水母。我很疑惑。这时,我听见导游说:“水母的身体像果冻一样柔软,所以人们叫它果冻鱼。”“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0.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雨下得有多大》教师让学生比较了同一地点的两幅下雨图片后,一脸疑惑地问道:“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大多少呢?”教师把“准确”二字说得特别重。生1:“看水花,水花大,雨就大。”生2:“看积水也可以知道雨的大小。”生3:“不行,老师问的是怎样准确地知道。”生4:“找积水的地方量一量。”“如果你量的地方是低的地方,雨水不是都流到那里去了吗?这样就量不准了。”一个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反问大家:“他说的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齐答道。“那么,怎样才能量得准呢?”教师追问道。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很有趣的成语故事,一起读课题:螳螂捕蝉(板书)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快速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生读完课文)师: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下令说,谁敢再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座位之间互相说说。(生同桌互说)师:如果再概…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教育与职业》2006,(22):19-19
“利益驱动的创新是走不远的,走着走着就可能走向黄禹锡;热爱的驱动才是创新的最大驱动。我们要培养伽利略还是黄禹锡?显然是伽利略。伽利略有伽利略的培养法,没有人悬赏多少万要他破解科学难题,他搞科研也不是为了什么国民经济意义,他就是喜欢干事,闲不住,喜欢挑战权威,而我国目前能有这样的环境培养伽利略这样的人吗?”  相似文献   

14.
搞笑的外公     
沈俊熙 《作文大王》2014,(11):23-23
星期六,韦子涵来我家玩,外公和他打招呼:“蓝陈曦,你来我们家玩啊!”我告诉外公他不是蓝陈曦。外公又说:“原来是蓝才智!”这时韦子涵认真地说:“我叫韦子涵。”外公笑道:“原来是韦子涵呀!”  相似文献   

15.
戴震,是清代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经学大师、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治学方法的考据学家。据洪初堂给他作的“行状”说,大约十岁上他才入塾学读书,老师教这位蒙童读赫赫有名的“四书集注”里的“大学章句”,他却在大家不怀疑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大学章句”上面那个“右经一章”怎么知道是孔子说的话,经曾子转述出来的呢?又怎么知道其余的十章,不是“经”而是“传”,  相似文献   

16.
论友谊     
亚里士多德曾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没有比这句话更把真理和谬误混为一谈的了。如果一个人脱离社会,甘愿遁入山林与野兽为伴,这也许表明他的确有几分兽性,那么在他身上恐怕是不能找到什么神性的。除非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到社会之外去寻求一种更高尚的生活,就像古代克里特的诗人埃辟门笛斯、罗马传奇性的皇帝诺曼、哲学家埃辟格拉斯、毕达哥拉斯的信徒阿波罗尼斯。  相似文献   

17.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你告诉他,弹弓的样子就像弹弓,他能明白吗?”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惠施接着说:“要是进一步告诉他,弹弓就跟射箭的弓差不多,不过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发射出去的不是箭,…  相似文献   

18.
比喻趣话     
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俗称打比方。关于它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哲学家叫惠施,他说话很喜欢用比喻。有人便对当时的梁王说:“惠施说话喜欢打比方,如果不许他打比方,他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梁王就召见惠施,对他说:“你以后说话只许直来直去,不要打比方了,如何?”惠施听了,很巧妙地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你告诉他,弹弓的样子就像弹弓,他能明白吗?”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惠施接着说:“要是进一步告诉他,弹弓就跟射箭的弓差不多,不过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发射出去的不是箭,…  相似文献   

19.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齐答)好!师:(10分钟后)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老师刚才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吗?生1:陈赓明白了小红军说体力比自己强,还要与自己赛跑,说他要等同伴,说他的干粮多,都是假的,他在骗自己。师:你读书真认真,概括能力很强。生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生3: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之所以要骗自己,…  相似文献   

20.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连忙从书包里翻出一本《我们爱科学》杂志说:“不信,你们看,这不是能吃的石头吗?”我走上前一看,上面果真有一篇标题为《能吃的石头》的文章。我扫了一眼内容,原来文章介绍的是盐。于是,我笑着说:“老师真傻,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呢?”同学们听了我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