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曾自 1 998年第 2期刊出“北京图书馆近年采进善本书提要” ,至 1 999年第 3期 ,共刊出 6期 ,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了近百种稀见古籍 ,是对 1 987年《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出版后十余年善本特藏新增部分的揭示。数年来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采访又有新的收获。从本期起 ,本刊继续刊出近年采进善本书之提要。提要将对著者、版本、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考订。如有疏误 ,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王重民先生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五千余篇(包括正编四千二百余篇、《补遗》 一百余篇、题跋二十七篇、《补编》约七百八十篇。正编、补遗、题跋1983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排印。《补编》199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排印),其中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远 东部藏中国古籍善本所撰提要一千六百余篇,为北京图书馆在抗日战争期间寄 存美国国会图书馆远东部的古籍善本所撰提要二千七百二十余篇,为北京大学 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所撰提要约六百篇。分别标明“国会”、“北图”、“北大”。其中 北京图书馆寄存之书已于六十年代初运往台北,暂存台北中央图书…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图书目录生动地比喻为“一把打开图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目录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为图书爱好者所注重。《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等书,曾经是古籍研究者的向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出版事业日益繁荣,中央和地方出版社都整理出版了许多中外古今著名作家的“选集”、  相似文献   

4.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他用了二年多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筛选了2200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分门别类,编成一部为初学者指导读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6年)刊行问世。这部书一同世,就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极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后来的蔡元培先生干脆把它作为简明、实用的购书目录。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首创目录之学以来,目录学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各学科、各门类的目录学著作数不胜数。在众多的目录学著作中,《书目答问》所以备受重视,备受欢迎,是因为它贯彻并体现了方便、实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倪士毅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宋代目录学家晁公武和<郡斋读书志>》(《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提要的私家书目。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目录学论文集》收录了这篇文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文化史专题史话》和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之最》两书都采用了这种观点。显然,这种观点在近来是有些影响的。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我国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是一部高质量且广泛使用的工具书。但其在著录我馆藏善本时,少量有误。本文根据浙江图书馆馆藏善本,将经部、史部少量讹误及时正之,以方便读者。  相似文献   

7.
黄虞稷编著的《千顷堂书目》,是研究元明以来的历史和当前编辑《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必须采用的工具书。黄字俞邰,福建泉州人,明末诸生,好藏书,筑有千顷堂,藏书数万卷,皆是有关明一代史乘的书籍,是一位精通元明史事、版本和目录学家。康熙时,黄曾参加编修《明史》中的《艺文志》。以后寄居南京,闭户潜居,毕一生精力,编成《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综记由宋辽金元以来直到明末各家的著述目录,网罗极富,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本文在梳理其类目结构的基础上,阐述各级类目设置的特色以及在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分类目录中的地位,指出“书籍编”、“文书编”等类目设置和划分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赵浚谷文集》十卷《诗集》六卷《疏案》一卷附《永思录》一卷,明平凉赵时春撰。其书传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等著录有  相似文献   

10.
来新夏先生主编的《清代目录提要》于1997年1月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近年出版的一部目录学重要著作.本文介绍其内容,指出其学术价值,并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差错,以期引起目录学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余嘉锡(1884—1955),字秀豫,湖南常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嘉锡毕生博览群书,自称唐宋以前经史子集四部书不曾寓目通读者甚少,然明清及近代之书未曾不措意也。余嘉锡研究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已经正式出版的著述有《余嘉锡论学杂著》、《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四库提要辨证》和目录学理论专著《目录学发微》。其中,《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的目录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余嘉锡以其渊博的学识、精详的考证,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及历代书目的类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同时又被历代文人誉为治学门径,所以从古到今,深受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目录学家。然而,迄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反映这些目录学家成就的著作问世。中州古籍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国目录学家传略》一书,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作者申畅同志,长期在目录学园地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筚路蓝缕,完成了这部长达十五万字的专著。这书比较完整系统地收录了古  相似文献   

13.
论述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收藏图书及研究古籍版本,并撰写了第一部著名的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为后世研究古籍版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目录学素有“显学”之称。由于种种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目录学领域至今尚无一席之地。本文以事实表明,《史记》是一部空前规模的隐性书目文献。《史记》中隐含着目录学的理论和款目组织:辨析先秦诸子学术分野,揭示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考镜诸子学术源流,历数著述及学术成就,并以“互见法”揭示文献内容。《史记》对《汉书·艺文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书都以国史平台展示图书文献,重视学术流派的辨析,重视图书层面的内在联系。司马迁为目录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5.
古籍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古典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提出古籍提要网络分析模型,用无向三部图整合古籍、人物和提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古籍目录智能分析工具,不仅可以自动挖掘提要中蕴藏的人物关系,与已有的古代人物知识库相关联,为知识库补充可靠而有价值的关系信息;而且综合考虑提要的元数据和正文的语义特征信息,并将其整合入推荐算法中,能为用户智能地推荐与被检索项内容、部类名、古籍名、古籍责任者相关的提要。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实验数据集,一方面基于提要网络,从人物、古籍、提要三个层面探索不同实体间的内在联系,并就四部提要中出现的人名和古籍名开展定量研究;另一方面从作者简介、内容概述及学术评价这三种提要文本特征入手,结合元数据信息和三种常用的文献推荐算法,评估不同的语义特征对工具推荐功能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要文本中的内容概述及学术评价作为语义特征提炼,再结合元数据信息,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到面向古籍的知识发现中。图4。表6。参考文献51。  相似文献   

16.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于一九六四年七月购入一部题为“文富堂梓,《绣像二度梅全传》之说部,现藏于该馆。此堂刻本,不见著于孙楷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郑振铎《西谛书目·小说类》,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等各家相关书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学书目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书目表》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由古典目录学向近代目录学过渡中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资产阶级用新的知识体系类分图书的最早著作。它一扫“旧学”专治制艺帖括之积弊,从而畅开了新目录学产生、发展的机运,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解放以来,我国目录学界对《西学书目表》作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和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期来 ,我省有的市图书馆将馆藏古旧图书资料出卖。特别是有的县图书馆将馆藏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湖南省古籍善本书目》之古籍善本书售予书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 :“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受国家保护”。“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的文物藏品禁止出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不许出卖。而收入上述两书目的图书 ,系中国古籍中的珍品善本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国宝。古籍图书不像其他文物有一、二、三级…  相似文献   

19.
历来研究者都把《读书敏求记》看成是一部典型的目录学著作给予高度评价。本文经过对该书流传过程、前人研究与评价的梳理后认为,《读书敏求记》并非是一部作者欲流传的正式的目录学著作,而是一部深刻体现作者求书经历、藏书感受以及人生情趣的藏书精品书目稿本。  相似文献   

20.
潘天祯,版本目录学家,其一生为我国古籍整理和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尚未见研究其生平、著述与贡献的专文。文章对其早年求学与从事图书馆职业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对其在古籍保护事业上的贡献进行了概括,如担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副主编,倡议编辑《中国古籍现存书目》,致力于古籍的收藏、保存和利用等。在个人著述方面,潘天祯参与了古籍研究领域内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讨论,如“明代无锡会通馆印书是否是锡活字本”等,并积极推动对汲古阁藏书的研究,也指出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后人以深刻的印象。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