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言再转身     
对于西方的批评——“不敢直面社会尖锐矛盾”,他嗤之以鼻。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中“一向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荣国 《军事记者》2013,(12):59-5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全世界华人中引起不小的震动和关注。我作为莫言军艺文学系的学弟.在为学兄感到自豪和兴奋的同时.自己内心却有些歉疚……  相似文献   

3.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的内在个性特征,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政治乃至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其民族心理。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概要分析了莫言诸多长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民族心理:宗族意识、看客心理、奴性心理、善恶报应心理、自我心理安慰、喜好争斗而又急功近利心理等。  相似文献   

4.
曾圆 《今传媒》2013,(7):137-138
2012年10月开始,围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莫言热",该文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莫言热"的传播符号、传播流、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同时文章还就"莫言热"中兴起的谣言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曾圆 《报刊之友》2013,(7):137-138
2012年10月开始,围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莫言热”,该文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莫言热”的传播符号、传播流、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同时文章还就“莫言热”中兴起的谣言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6.
赖晨 《档案天地》2012,(11):43-45
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破天荒的大喜事,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树有根,水有源,任何有出息的人都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那么托起莫言、充当他伯乐的,有哪些人呢?原名管谟业的莫言,1955年2月17日,  相似文献   

7.
魏娜 《新闻爱好者》2011,(9):132-133
莫言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色彩印象。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色彩喻意的变化暗示了莫言主体意识的变化。色彩就像桥梁,沟通了小说世界和莫言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魏娜 《新闻爱好者》2011,(18):132-133
莫言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色彩印象。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色彩喻意的变化暗示了莫言主体意识的变化。色彩就像桥梁,沟通了小说世界和莫言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众多中国的文学者之中,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莫言作品中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文中主要以莫言的作品为例,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谈起,讲述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取得莫言作品版权的过程中,编辑应当具有怎样的信念、怎样的坚守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  相似文献   

13.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沈从文对于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莫言的小说之中,我们能发现鲁迅与沈从文对他的影响。在文中主要就以鲁迅小说和沈从文小说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媒体的竞争更多的是面对同源新闻的竞争.面对“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同源新闻,国内媒体运用了抢时效、抓“落地”、求深度、重视觉、挖细节这五大竞争策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7-127
2009年的《收获》杂志发了六个长篇,以张贤亮的《壹亿陆》开头,以莫言的《蛙》收尾。两个小说都跟“精子”有关,而莫言这部酝酿了十年的厚重之作,事关国人3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有的朋友对我说,先有了莫言,然后才有了红高粱文化节。我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我们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这是2012年10月29日.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段话。莫言是谦虚的。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梁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群 《出版广角》2015,(16):18-19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挖掘和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提升文本质量、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借助出版的力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孙青  汪太伟 《新闻世界》2014,(1):139-140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对其的颁奖词中写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在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做出比较后,笔者认为应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并以《蛙》为例试图得到论证,着重分析带有莫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0.
“莫言热”给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分析收藏莫言相关文献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其相关文献的采访策略,提高其文献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