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侃先生把汉字的形音义当作统一的整体来研究,在文字、音韵、训治三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也”(引自周大朴《训诂学要略》),这是黄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主要课题。为了探索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他从语言的声音和意义的联系上,寻求字与字、词与词的亲缘关系,探讨语言发展和文字孳乳的规律性,从而加强了语言文字研究的科学性。特别是他的“声义同条之理”的转注学说,为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还包括诗词格律、古代文体、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3.
《容斋随笔》中有相当多的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研究材料。我们应重视对古人笔记中有关语言文字学史料的整理。  相似文献   

4.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语言记载了文化历史,反映着文化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和文化历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因此研究训诂学,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还涉及到人类社会尤其是文化习俗的各个方面。在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熟悉古代典制习俗,并作为一种意识贯彻到训诂工作中去,是我们通读古籍和解决一些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训诂的研究成果又为文化习俗的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左林霞 《培训与研究》2009,(12):24-25,116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语言记载了文化历史,反映着文化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和文化历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因此研究训诂学,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还涉及到人类社会尤其是文化习俗的各个方面。在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熟悉古代典制习俗,并作为一种意识贯彻到训诂工作中去,是我们通读古籍和解决一些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训诂的研究成果又为文化习俗的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近人研究《史记》三家注,往往关注其在文字、训诂、音韵、版本及注解上的贡献,但忽略了其在保存文献及收集史料方面的贡献。文章以《说文解字》和《括地志》为例,论述了三家注在保存文献方面的贡献;又从校补史实作用和纪年价值论述了三家注在收集史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汉代“六书”问题提出至今,语言研究者大多围绕“六书”为造字方法做了不懈的探讨,但分歧也多。通过对古代语文学语境中文字、音韵、训诂三位一体的考察,并结合戴震“六书”文字体用观的推阐与运用,对“四体二用”问题再做历史解读,以突出戴震文字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今天语言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是当代存在的两大不同的文字体系。承认这个事实,就应该承认研究汉字的科学与研究西方拼音文字的科学具有不同的内容、地位、学术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人对文字的重视程度超过语言,所以,研究汉字的学问发生很早,历史悠久,典籍众多,而且把属于语言范畴的音韵和兼具文字、声音的训诂都归入文字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孔子与文献的关系,近人多有涉及,但一般是就事论事,提到其观点和方法时则混同而谈,且不全面.《论语》全面反应了孔子整理文献的原则与方法,也反映了孔子对文献的态度和影响.其原则有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方法有二:通过文与献(贤)来考证文献;运用文字、音韵、训诂.  相似文献   

10.
从古汉语常用语词的辨识、解析入手,自然联系、渗透古汉语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不求系统、全面,但求熔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这就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词语“貌哨”,目前仅见王梵志《吾富有钱时》一诗,而前辈解释多有歧见。文章立足于中古文献典籍。结合音韵、方言、汉语造词语法及文字训诂等材料重新解释了该词,从普方古等三个语言平面对词义进行多角度详尽论证。以觅其确诂,揭示语源。众多文献资料充分表明“貌哨”非为“貌魈”,无“貌丑”义,应属隋唐之际的口头俗语。本义为相貌不正,词义引申为态度不正,意即看不顺眼,诗中义指(妇儿对吾)态度冷淡。  相似文献   

12.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以语言解释语言”,道出了训诂学的本质,划清了训诂学与邻近学科的界限。“无时地之限域”,使训诂学进入了广阔的天地,是训诂学的一大解放。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和训诂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是各有自  相似文献   

13.
训诂学是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部门。关于“训诂”这个术语,前人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集中到一点,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即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解古书中难懂的词语的意义。清代学者戴震在《古经解钩沉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阶而不可以躐矣。”戴震的阐述以及所运用的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训诂对于理解古文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古代训诂著作,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形成了一些训诂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工作,尤其是词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训诂原则及其运用问题谈点看法。 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是训诂原则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性。根据语言社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古代作品的词语作注释时,应注意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词语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是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解词切忌脱离词义的社会性去主观臆断,必须注意词义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清代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序》中指出:“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是说,对于词义的解释,如果只能在此处讲得通,而在别处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这种解释是不符合语言的  相似文献   

14.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者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甚勤,创获甚多。大多数的语言疑义,多已解决,欲进而超越前贤,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训诂讲究功力。所谓功力,约有三端。一曰发现问题。古今语言,有同有异。于异中发现问题,似乎不难,但前人诂传,多已解决,欲再有所获,甚难为功。于同中发现问题,即发现“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戛戛乎其难,非目光如炬,心细如…  相似文献   

15.
陶振民老师主编的《中国历代建筑文萃》,41万字,有特色而不可多得。这部文献整理著作,选篇多为古代方志,搜求不易,择选不易,注释更不易。书历六载方成,汇集了多个门类的古代建筑史料精华,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考证研究,也把科技史、文化史、文学史、语言史、社会史的中华民族的灿烂画卷呈现给读者。真可谓文献有徵,文华其中。  相似文献   

16.
蔺文龙 《天中学刊》2014,29(6):83-85
王夫之《诗经稗疏》在考证名物训诂方面,多依《毛传》《尔雅》,不从《郑笺》,驳斥朱子,引证精确,足以补《传》《笺》诸说之遗。王夫之广征博引、言必有征的考据学风,多闻阙疑、以俟后人的治学态度。文献与目验相结合、文字与音韵互相贯通、以史释诗、史诗互证的论证方法和手段,为《诗经》考据学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门径,直接促进了乾嘉考据学的繁荣。当然,王夫之运用文字、音韵、训诂方法治经,是为了实现其通经致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训诂学的复兴与发展,训诂作为解释语言的一种手段,其功能已扩展到各个领域之中,如数学、医学、哲学、逻辑学、民俗学、军事学、心理学等等,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近些年来,人们从民族文化这一视角出发,将训诂同民族文化史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这是一个令人注意的课题,对于训诂学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以此为视点,就训诂与古代文化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训诂手段来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谈一些学习体会,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传统训诂学主要是以古代文献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把解释词义作为核心内容。由于词义是…  相似文献   

18.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19.
《岳麓书院藏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后研究秦文字重要文献材料的又一发现。其年代久远,疑难词较多。文章运用训诂、文字、音韵等知识,选择8个尚存分歧或未注释的疑难词,对其进行考释,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20.
汉字形、音、义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文献语言中三者的关系错综复杂.王念孙深刻认识到汉字义附于形具有相对灵活性,而义存于声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揭示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训诂原理:“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