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古文字?文字学家认为,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为古文字,隶书(包括隶书)以后的文字为今文字。但那是文字学上的古今文字之分,且古和今的划分是相对的。在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凡楷书简化字以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  相似文献   

2.
隶书、楷书是两种不同时代不同体制的“正体”,两者不能混而为一,统称为“今文字时期”之字体。隶书为“一代之文”,承上启下,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其形成是一个完整的变化发展阶段,应在汉字发展史上“断代”出一个“近文字时期”。隶书是“近文字”。  相似文献   

3.
正【概述】《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石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厚25厘米。碑额圭形,有穿,穿上隶书两行,阴刻此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阳隶书17行,每行32字,共544字。碑阴两列,每列隶书21行,为门生故吏捐资题名,文字多模糊残缺。《鲁峻碑》记述了鲁峻的家世、生平、品行、官职、政绩。鲁峻退职后居家,62岁去世。门生干  相似文献   

4.
正《大智禅师碑》,全称《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又称《义福禅师碑》,隶书,碑阳为严挺之所撰,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立。碑高202厘米,宽112厘米。阳32行,行61字。额3行9字。碑阴较碑阳晚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惟则书,隶书27行,行9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明弘治等  相似文献   

5.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6.
<正>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  相似文献   

7.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8.
睡虎地秦简文字处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时期,字体兼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字体风格上整体表现出平直化,体势有了横向趋势,章法结字灵活多变,笔画由圆转走向方折,同时伴随着线条的连断、长短变化.逆入横出的笔势,粗细不匀的笔态,隶书波磔特征的隐现,这些都体现出睡虎地秦简字体风格的渐变性与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正【概述】《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隶书20行,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隶书5行,共440余字。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10.
正一、银雀山汉简(贰)文字形体的特点概述银雀山汉简文字属于西汉,正处于隶变进行时,我们共同探讨《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以下简称"银贰")文字与银雀山汉墓竹简(壹)、马王堆帛书、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文字的区别与共同点,指出西汉初期是隶书逐渐向成熟隶书过渡,但仍部分保留古文写法的过渡期隶书。去古未远,仍保留篆意,与战国隶书字形接近。据考古学的推断,银雀山一号及二号汉墓是汉武帝初年的墓葬,所出竹书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估计是文景至武帝  相似文献   

11.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秦始皇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实行“书同文字”,废除了异形字,文字开始脱离图形进而简化,形成小篆。毛笔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速写速度,隶书是简写的小篆,结构规范整齐美观,隶书的快速书写演变出章草,形成楷书、行书。印刷术改变了文字抄写的习惯,工整统一的宋体、明体和现代印刷字体成熟。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字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记录同一语言而用不同符号的文字异体现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非常注意对古今字的注释。《段注》对所涉及到的古今字作了大量详细辨析说明。段玉裁认为古今字是因时代不同,随时异用而产生的古今字体不同的异体现象。古今字不同于古文、籀文、小篆和隶书由于字体演变而产生的文字异形。  相似文献   

13.
笔力雄强笔画厚重陈兆贞的隶书,用笔扎实行笔有涩意,笔实墨沉,笔力雄强,笔画浑厚凝重。立字稳正大气,气象沉厚。正文排列字疏行紧,字与字之间留下大片空白爽朗开阔;行与行之间安排紧凑互为照应;整体疏密有致,章法极佳。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镌立。碑高254厘米,宽119厘米。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6字,分两行,每行3字,竖写,文字写得非常精彩(图1)。碑额左右两侧及其下面有宋人题名。碑文隶书,22行,每行37字。此碑原在陕西省华阴县(今华阴市)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石毁,碑石碎散无存。  相似文献   

15.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  相似文献   

17.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1,(16):F0002-F0002
赵敏,字墨枫,师缘斋主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入室弟子。曾得到欧阳中石、王遐举、杨再春等书法名家的真传指导。隶、楷、行、草皆行,尤长隶书和行草,即有传统之功底,又名IJ币之风范,数年前其隶书作品就足以跟刘炳森的以假乱真,又经过几年后修炼后其隶书已成新的风格,极具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东汉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隶书笔画构形一直影响着自汉代以后各个时代文字的发展与简化。曹魏时汉隶逐渐被正书所代替,成为主流字体,但隶书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文章以东汉著名《曹全碑》为例,摘取部分隶书字体,分析两种字体的构形,并研究其构形对当时汉字所产生的构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迁碑立于公元186年,时值东汉隶书鼎盛时期的尾声,此碑秉承了前期碑刻的营养与精华,整体文字方正峻古,点画的组合变化多端,巧拙相生,同时其独到的用笔和结字,扁平与方正交错互倚、相生而成的章法,欹正反差、大小对比、曲直相间,充满古拙之意,表现出一种自然天趣。富有个性、独树一帜,成为东汉隶书中古拙凝重一派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