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木春 《师道》2009,(12):49-50
早上,上面领导来学校进行“XXXX评议”,要求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我们30位老师按既定的时间9点半到达会议室待命,左等右盼,终不见领导露面。学校某领导在9点40分吩咐,评议组已在校长办公室,随后就到。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家的小说创作,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以人为创作主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多元化地表现出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赋予了"头发"意象多重的审美意蕴:即作为批判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意象,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象征意象,汉民族社会血泪史见证的代表意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西崽”形象形成一个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西崽”的文化性格以洋气、土气、霸气和奴气为主要特征。其产生既受中国农商传统的制约,又有主奴根性的影响,还与西方个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畸型儿。“西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反叛的先锋性上。  相似文献   

5.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城与人"的关系为视角,走进徐则臣笔下的北京,并以此深入他笔下的那些人的生命状态;探讨他如何以叙述技巧和叙述能力,构建出他的"北京".  相似文献   

7.
刘恒的《农民系列》小说,反映的是中国农民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翻耕细作的情景,作者用下地狱般的激情去描摹农民人生的惨烈与残酷、恐惧和幻灭,揭示并弥漫了生命的悲剧、人生的悲哀,讴歌了农民在困境的逼视中表现出的忍耐、克制和反抗,对生命的呐喊、对生活的渴望,从而诱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农民的人生作出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10.
“典妻”,作为一种野蛮的民俗,在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已经沉积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杰《赌徒吉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生人妻》是现代“典妻”题材的代表作,作家们从解剖这一大众习以为常的民俗人手,展开了对封建专制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对挣扎在封建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群体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刘震云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1)刘震云写实小说中反讽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2)其作品反讽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其蕴涵的内在精神,以此对刘震云写实小说的反讽特色进行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后又获得平反的知识分子设定为文本的视角性人物不同,张平的中篇小说《梦中的情思》的艺术视点又一次聚焦在了作为女性的秀兰身上,从而也使《梦中的情思》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良树两部历史小说中使用了大量AABB式叠词 ,表现了作者由学术语言向生活语言靠近的努力 ,反映了东南亚华语和华南方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还带有学者的儒雅气质 ,可采为研究汉语普通话的重要语言资料。其中的一半是常见的 ,一半是不常见的 ,特别是后者 ,将在汉语规范化的过程中 ,接受“约定俗成”规律的检验而弃取  相似文献   

17.
李春平的官场小说与"权力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陕军"的新生代中,李春平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使他在全国文坛声名日隆.新作长篇小说<步步高>着重表现了执政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这一主题,出色地塑造了一位富有执政智慧的现代领导者形象,而小说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首先提出了"权力美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各个角度和层面的艺术表现.这部小说似已引发了新一轮的官场小说热.  相似文献   

18.
“救火”是古今常用词语。“救”在古代就有“止”义。“救”之“止”义保留至今。“救火”合乎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历史叙事题材的日常化择取、对编年体历史书写的戏仿和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展现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最为生动鲜活的人类生存场景,更多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20.
“……似的”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很常见的短语,虽然从1982年陆俭明先生《析“像……似的”》发表以来,人们对这一短语作了很多研究,但大多是对其语义进行分析,很少有人对其功能作全面的考察。全文考察了鲁迅三部小说集中所有的短语“……似的”,并从组合功能、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旨在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这一短语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