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重视名节与骨气,是中国士人的精神传统.陈白沙在为人与治学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可贵的风骨.为人表现在高洁自守,不汲汲于利禄功名;治学表现在贵在“自得”,打破因循固陋的学风.东白沙的风骨,辉映出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风采.  相似文献   

3.
屈大均以光大三闾之业为己任,其《骚屑词》多"香草美人",表明其对屈骚精神的仰慕及追随。在词风上,《骚屑词》既有"要眇宜修"的婉约词作,也有不少"豪气轶生马"的词作,还有倾向于南宋骚雅一派的骚雅词风。屈大均词的屈骚之风即其词之最主要品质。  相似文献   

4.
"雅"是我国传统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士人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救世"与"自救"的双重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文人的双重人格。不同的人格具有不同的"雅化"追求:士大夫追求的是"典雅"一格,讲求以修养和学识作为根基,"典雅"倾向是儒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产物;文人追求的是"风雅"一格,与"典雅"相比,"风雅"不重人格的道德充实和内容形式的讲究,更多一种天赋自然气质,更具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湖北文人形成了引人瞩目的仿骚写作现象,文士们在诗歌命题、句式、词语方面袭取屈骚的体貌,在意象方面青睐"香草美人"和"鬼神",在抒情方面继承多忧善怨的特色,在价值方面延续了屈赋的现实主义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诗歌创作之所以明显受到屈骚的影响,显著的原因是他们崇拜屈原,皈依屈骚,对屈骚的传承和发展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有意识地继承屈骚的传统和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仿骚写作为诗坛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奠定了中国贬谪文学的传统基调——骚怨。中唐诗人刘禹锡无罪遭贬,远弃蛮荒23年。他在贬谪时期的创作,继承了屈骚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因此,屈原在中国,而《楚辞》研究却是世界的。屈骚以其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独创的艺术建构以及高洁的人格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作家,很难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之相比。在世纪之交,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屈骚所表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给我们以力量和希望,对于参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面深入系统地认识《楚辞》,以新的高度去揭示其本质规律,发展祖国文化事业,丰富我们多元社会下的精神生活就成为学术界十分重要的迫切的任务之一。当代楚辞学,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