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从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分析出发,深刻揭示了普遍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要通过“整体性革命”来克服物化的理论。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具体内容,探寻物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揭示其哲学本质,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协调好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关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伟 《华章》2011,(34)
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和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其物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由于未正确区分物化与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构成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意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二是这一批判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即知识论路向上展开的,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乌托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7,(2):109-112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要阐述的内容。卢卡奇从主客观两个维度阐述了物化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就如何消除物化现象提出依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恢复人主体性的实践本质,并从文化和人的心灵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卢卡奇与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对异化理论展开了探索,有同中有异、异中趋同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异化学说。分析和审思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借鉴其中有益成分,对减轻物化现象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志 《文教资料》2013,(8):89-9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弊端,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可以克服物化与物化意识,克服资产阶级的二律背反。但是卢卡奇本人仅仅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恢复,没有将理论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最后陷入唯心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存在于他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其物化理论并非凭空而生,本文考察了其产生的深刻背景,阐述了丰富的内容,并力图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行了比较,从而全面正确地研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经济活动、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处于物化状态。人也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消除物化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消除物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物化"是卢卡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一系列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既有其理论的大胆创新,也有其固有的内在缺陷,这也是本文的考察重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物化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概念。本文通过对卢卡奇关于物化原因分析的梳理,通过对被物化后的人如何寻找灵魂栖息地的辨析,认为卢卡奇对物化的批判所站的是浪漫主义立场,是浪漫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卢卡奇将浪漫主义转变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的历史性的批判。这一全面的批判思想对后来西方当代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启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深化了"物化理论"思想,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布于众。人们发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居然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不谋而合。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当代人在消费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界定了物化的内涵。文章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辩论思考,指出他把物化和理性化结合起来研究,认为理性化加剧人的物化,物化导致人的物化意识生成,这样人就无法超越物化,而物化的消除有赖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他对物化和理性化展开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高扬人道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他指出庸俗马克思主义就是物化意识的理论形态,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鞭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对物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将物化的消除诉诸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卢卡奇从对商品经济特点的解剖出发阐述了其物化思想,揭露了物化对人性的摧残,并进而提出无产阶级是历史主客辩证运动的舵手,只有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才能克服物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卢卡奇从对商品经济的特点解剖出发阐述物化范畴,揭露了物化对人的禁锢。卢卡奇进而提出总体性理论,希望通过渴望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克服物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或物化现象的批判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批判都紧紧围绕着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而展开的.但从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涵义范围界定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物化思想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二者有着许多相似性,但在理论起点、概念表述和消灭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相异之处.这些方面需要我们从理论内涵上深入把握,以便厘清二者的异同.本文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粗略的对比探讨,并且说明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著作。"物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概念,更是卢卡奇早期理论探讨的中心话语,也是他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思想武器。"物化"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曾公开发表前,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已被各种哲学流派广而谈之、审之、引之,甚至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硅臬"。因此,通过研究其"物化"思想的要义,审视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社会制度下中国农村发现的现状,对于我国农村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意识是整个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物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对这一物化意识的批判构成了卢卡奇资本主义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物化意识的生成是"物化社会结构"对人的意识的浸入,它主要表征为"虚假意识"的困境的形成,而对物化意识的超越则有赖于无产阶级通过"总体性"的方法而形成的对自身阶级意识的自觉,这就构成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这一逻辑也被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呈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卢卡奇关于物化现象的本质规定、产生和消除途径等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总体性是卢卡奇理论的核心概念,围绕总体性,卢卡奇设置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早期,卢卡奇指出,正是由于总体性缺失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普遍化,必须通过辩证法在历史中的运动消除物化现象,并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客二元对立。而无产阶级由于自身天然具有革命性和自足的总体性意识,正是辩证总体性的承担者和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革命力量。在晚年,卢卡奇从对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对二者关系的总体性认识出发,提出了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