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观教育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的危机干预是指对于心理处于危机状态、具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采取的预防自杀、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措施。设置危机干预结构,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自杀倾向,制止自杀行为当然是最直接的危机干预措施。然而,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放矢地加强与改善价值观教育,对于那些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特别是对于防止学生陷入危机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研究》2005,(12):50-50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针对部分香港学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以及近日接连发生的老师、学生自杀事件,香港社会工作者呼吁,在即将对学生推行的通识教育中,要加入生命教育的专题学习,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社工柯川洋表示,学生自杀源于过度忧虑学业成绩。由于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学校的暴力、安全事件剧增,据教育部、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他杀等非正常因素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一些血淋淋的事件更是令人发指,2008年3月6日,14岁的神童覃瑶因看课外书遭老师批评后跳水自杀;2013年五一期间南京有两名学生因未及时完成假期作业而自杀;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火势迅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来,武汉连续发生了数起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南通市中小学生也发生了三例自杀事件。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屡现网络与报纸。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花季少年生命为何如此脆弱?他们自杀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学生自杀问题凸现了当前教育的缺位。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学生的所谓的"综合素质",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的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河南庞振超、曹保印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在《中国教育报》刊出,被多家报刊转载,并引起广大反响;2004年8月2日,《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刊登“学生自杀,我的伤痛谁能懂”一。可以说青少年学生轻生事件屡见报端,但很多人还是认为那是极少数学生的偏激行为。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近千名部分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谁知调查中竟发现有40.2%的学生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这真令我们触目惊心。教育学生敬畏和珍惜生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面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俞剑华 《江西教育》2004,(22):32-33
据专家调查,自杀已成为我国学生死亡的“第一原因”,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学生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经常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例不断暴露出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跟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朱玉函 《中国教师》2012,(13):44-47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日益膨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伦理观念却在逐渐消退,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也在不断下降,自杀率上升,各种吸毒、伤人的事件不断出现。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排在了第五位。[1]浙江健康教育所对浙江省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13.3%的学生曾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34.2%的学生曾考虑离家出走,32.3%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范兵 《教书育人》2010,(2):28-29
教育一定要思考自杀的问题1.自杀人数呈攀升趋势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自杀问题十分严重。中国2008年约有28.73万人自杀死亡,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自杀人数高于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其主要死因。上海医学院与上海科教院曾对全市8个区的2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24.3%的学生有自杀意念(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二,初三除外),5.85%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1.71%的学生自杀未遂。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自杀,六个亲属将遭遇最严重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痛。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生活美的欣赏能力,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在全社会都在高调呼吁赏识教育的今天,重提批评教育似乎非常不合时宜。翻开报纸杂志,学生因迟到、未完成作业、与同学争执等小事受到老师批评后,随即自杀的新闻报道已屡见不鲜。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老师批评学生自杀”的条目,竟得到760条之多的相关讯息。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批评真的是已经成为洪水猛兽。教育是否应该像山东某学校那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惠娟 《考试周刊》2009,(26):36-37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屡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揭示了引发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自杀问题突出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据《人民日报》报道,江西省赣市去年发生了两起在校女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自杀的原因非常简单。南方某工业学校99级女学生小卢,从女生寝室八楼楼顶越过高高的护身栏,纵身跳下身亡。从她留下的没头没尾的遗书中发现,自杀的理由就是“生活无味”,“不想活了”,表示选择自杀是自己的事,与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中国的自杀率为万分之二点二,每年轻生者大约为25万人,估计还有每年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且自杀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孩子,稍稍受点挫折或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脱方式。因此,教育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 死亡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呼唤"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应引起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认为,缺乏"生死观"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各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神圣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与死亡观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热爱生命,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以教育学生尊重人类的生命(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学生尊重动物的生命为外延,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为长远目标的一种德育教育。由于现代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加重,我国的自杀率不断上升,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还属于低自杀率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不敢惩罚的教育。大多老师根本不敢批评、惩罚学生。普遍存在溺爱、赞美教育和缺少挫折教育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大多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他们认为被老师批评是受了伤害。性格外向的学生会顶撞老师,以发泄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内向怯懦的孩子则可能伤害自己,如哭泣、离家离校出走、怀恨在心或自杀等。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中一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这样的例子不少,甚至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也会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相似文献   

17.
陈华晖 《教师》2013,(24):15-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深入,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问题。最近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我们屡次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学校的学生因为某次考试成绩差而跳楼自杀;某学校的学生因为为情所困而吞药自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其中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不断出现,再加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自杀、早孕、虐待动物……一个个黑色的字眼频繁地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某教育科学研究院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39%,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生命教育的实施,要树理念为先,课程实施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生活教育”和“弗洛伊德本能论”是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由“四个向度”和“五种取向”组成,课程目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程的实施要重学生体验和学生实践,重学生个别差异,注意统整和衔接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宛 《中国教师》2011,(17):48-50
<正>近几年来,教师冷漠与职业倦怠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中小学校园里触目惊心的学生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教育场景中师生间的冷漠与对立令人警醒。在依然沉重的工作压力与课业压力下,师生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使教育在爱缺席、关切缺席、心灵缺席中步履维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