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璧耀 《中文自修》2005,(10):46-47
什么是致仕?前两年文坛曾有激烈的争论,但最终似乎未曾统一。有人以“致”的现代常用义是“达到”和“给予”,就把致仕理解为求官。这实在是一个误解。作为古代官场特定术语的“致仕”是不能分拆理解的。以求官释致仕,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为理解文言词语的大忌。在古代,致仕是与入仕相对的。入仕是求官,是进入官场;致仕便是辞官,是退出官场,就是把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离休或退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3.
元朝的退休制度是和迁转法联系在一起的,元朝建立之初,也有官员巡休的记载,但具体的政策规定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沿袭前朝,邓金朝致仕制度规定,对致仕官员给予半俸的待遇,元政府正式实施致仕制度始于至元二十八(1291)年,规定各级官员年龄到七十岁的,应按规定退休;其后制度逐渐完善,以礼致仕,在元朝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是2001年底在机构改革中离岗休息的一名处级干部。虽然离开了“干部”工作岗位,但作为一名长期接受党的教育,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理应永不退休,永远奉献。几年来我是这样想,也是努力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从上个月起,就有一位“老兄”准备“退休”了,但是它可能因为在我这里工作时间长,因此对我情深义重。  相似文献   

6.
致仕制度伴随着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历朝各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清代在大量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损益与增补。形成了别具特点的官员致仕制度。  相似文献   

7.
官员退休是古今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本文将散见于我国古代官箴书中关于退休的论述归纳为“官员年老体衰,应及时退休”、“重轻名利富贵,方能愉快退休”、“退休后宜正确对待自己”等三方面内容,并指出它以儒学为本,宋代新儒学兴起后,更力图用伦理道德力量压制官员心中的私欲,以弥补官员退休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欧磊 《天中学刊》2007,22(1):89-91
明代初年,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对在京文官的致仕做出了较为完善而合理的规定。在京文官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及其子孙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明初致仕制度的良性运转,对明代中后期的致仕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27日,52岁的比尔·盖茨正式从微软退休,并将其名下580亿美元(约合3992亿元人民币)的财产全部捐献慈善事业。作为一个IT技术"超人",他带给我们一个IT少年创业追梦的奋斗故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官吏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伴随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 ,它最初形成于汉代。之后 ,历代王朝相互承袭 ,并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 ,最终形成以“年龄、身体状况、品级”三大条件为主要依据的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封建君主通过“升官晋阶、参听朝政、恩荫子孙、特殊礼遇、给予俸禄、赐物”等六方面的措施 ,基本能有效安置致仕官吏 ,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 ,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时代局限 ,致仕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 ,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 ,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 ,未能形成严密的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元代致仕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创建、发展到完善、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世祖朝开始,一直到文宗时期才结束。元代官员致仕有其自身的原因,官员致仕后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等待遇。总体上,元代官员致仕执行得较为顺利。  相似文献   

13.
北宋致仕制度在祐文政策的背景下,给予致仕士大夫优厚的待遇。熙宁、元丰时期名臣的致仕生活与文学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他们赋予致仕在进退观、伦理修养上的新意义,开掘了陶诗、白居易闲适诗的旨趣,并在游历宴集、作品整理、读书参禅等活动中体现宋朝“尚文”、“崇老”文化。文学对士大夫的致仕生活有重要意义;而北宋文学成熟期追求理趣、归于平淡和老境之美的特色,其实深受熙丰致仕官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和现代社会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古代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相似文献   

15.
贾小娜 《教育》2007,(9S):35-35
他是摘下全国“五星级义工”桂冠的人,并因此荣获了2005年度“十大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的称号。退休近10年来,他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持义务教小学生学习“明眼操”达1000多小时,使3万多名小学生从中受益,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无数小学生的近视眼得到治愈和改善。他先后获得了从北京鲁谷社区到全国范围内的l5项光荣称号,成为当之无愧的“五星级义工”。他就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第三小学退休体育教师董文亮。  相似文献   

16.
致仕制度到宋元时已经发展得较为严密和细致。元代致仕制度大体承袭宋制,但二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差异。总体而言,宋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要明显优厚于元代官员,但元代致仕制度执行得要比宋代顺利得多。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04,(7):19-19
本期我们选用了语文报刊网(www.zgywsb.net)之语文论坛上“高中师生茶座”里绿水清荷老师首先提出的“古代诗歌中‘落英,与‘落花’如何区别”的问题。在这里,几位老师的讨论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宝贵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在亳州任上决意致仕,有遭人诬陷的政治原因,有受消渴疾病、眼疾困扰的身体原因。欧公的决意求退更有着深刻的道家因由:欧阳修与道家仙乡的际遇,在亳州拜谒太清宫,延访道士,得到提点;在道家仙源的文化场域中反思自我,汲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家思想,老而知止;萌生了退居颍州故居,与诗酒相伴,做逍遥仙翁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9.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8年校订重版本 ,下同 )第 30页文选“齐晋之战” ,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 :“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照此看法 ,原句的意思就成了人们把“以死免其君”看成容易之事 ,这显然不合文义。其实 ,逢丑父冒着生命的危险设法使齐侯逃脱 ,此举诚非易事。文中的“难”当为“责难、责备”义。《左传》中“难”已有此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人难之”。而“难”的“责难”义的产生 ,则源于…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致仕卒葬未归江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乐西湖之胜 ,以颍州为“乐土” ,致仕而居彼处 ,有“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而在京都附近居住的社会背景。嘉时一再乞知洪州 ,意在“兼便私茔” ,而归颍之念始终未动摇。北宋诸多大臣卒后葬于洛阳、开封一带 ,并未归葬家乡 ,所谓“恋恋君父 ,不忍远归故土者” ,比比皆是。欧葬于离颍州不远、位于两京之间的新郑 ,可谓顺理成章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