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使科学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什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23):73-74
《科学》作为小学必修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让学生喜欢探索大自然奥秘之旅成为科任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章先概述科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以科学素养为目的概述《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倡导小学《科学》需要走生活化教学之路,让科学课教学贴近自然生活、贴近熟悉经验、贴近周边生活,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时期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新要求,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新版《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尧 《科学教育》2008,(6):35-36
1设计思想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它开设在小学自然课程之后,初中分科课程之前,承上启下,帮助学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第11章“感知与协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味觉都不陌生,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这就为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调查我省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就高师小教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进行了相关研究,力求促进高师小教专业加快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道德教育功能不理想的问题。通过重归《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理念,重塑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重建课堂教学形态,重设课程评价的维度结构等方式,重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态,优化其道德教育功能,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理念 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的公害。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新《课标》也要求科学课教材要“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湖北省编小学《自然》教材中安排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姚伟峰 《科学课》2009,(9):18-22
《碘酒与淀粉》是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1988年9月21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自然优秀课观摩会借班上的研究课,可以说是章鼎儿老师长期自然教学探索的一次“亮剑”,是代表当时全国小学自然改革方向的一课。《小学自然教学》(本刊前身)1989年第5期不仅刊出课堂实录,而且还刊登了著名特级教师刘宗起、路培琦的评析文章《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这一课深深地影响着全国的自然教师。而今,青年教师姚伟峰在章老师的经典课例的引领下,依托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有关内容,深入领会和整合教材,试图不作简单的重复,再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自从小学的《自然》学科转变为《科学》以后,许多自然教师陷入了迷惘:应该怎样教《科学》呢?《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宗旨是改变宗旨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社会认识领域里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自然》比教,小学《科学》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2.
周璋斌 《教育文汇》2013,(16):42-43
去年上学期,马鞍山市举行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师选手上的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其中新都小学吴继革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课教师普遍认为,他是真正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这是小学《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热爱,注重证据,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之前的小学《自然》改为如今的《科学》是这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尤其是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得到科学教师们的认可。《科学》课的学习使学生主动了、积极了,科学课堂活跃了、热闹了。要使科学教学朝着更健康、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拿到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时,就被第四单元的“有趣的石头”一课给迷住了,石头是常见的,是平凡的,也是小学生们喜欢玩的。但在我们莱洲市,石头却是不同凡响的。因为莱州的石材闻名世界,莱州市又被誉为中国的“石都”。为使这一本二乡情的课程资源得以利用,我们想认真地把这一课上好。  相似文献   

16.
周俊复 《教师》2011,(16):21-2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结合我执教的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一课,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中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03年,柯城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使用《科学》新教材进行教学,如今,在第一批新课程培养下的小学生已升人初中之际,我们希望能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学现存的衔接问题作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源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教材,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过去的《自然》也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新教材《科学》则强调从观察人手,能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种解释,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知识。这就是说《科学》要比《自然》进步了许多,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教材人教版十一册《轮轴》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轮轴有省力作用(轮带轴转,轮直径大于轴直径,以下相同),并了解轮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课程改革的目标转向以人为本的今天,我认为《轮轴》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让学生经历探究轮轴作用的活动上,放在发现自然事物的规律和自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在教学现状及其师资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广西崇左市、南宁市各小学所使用的《科学》教材为例,统计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及其覆盖面.提出了地方院校的小学科学老师的职前培养应从切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实际角度出发,以物理师范生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开设以物理知识为主,适当兼顾其它学科的科学探究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开展科普自制教具与展演,切实提升物理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