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一个典型制度和古代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亲亲相隐"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而我国现行立法中的相关规定舍弃了这一制度,这其实违反了人性与人伦道德,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显现。"亲亲相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符合刑法谦抑精神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性的呵护和关怀,反映了法律制度改革的要求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孟子提出了许多体现"仁政"的主张,主要内容包括:制民恒产,教以人伦,轻徭薄敛,取民有制,为政在人等,本文就孟子的仁政学说分析孟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华法律传统精髓在于强烈的人文地理农业特征;浓厚的宗族色彩;明显的伦理属性与人伦精神;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统一这四个主要方面。当前要建立起合乎法现象之内在规律,合乎中国国情,适应国民民心趋向的良法体系,不仅要追求中西会通,更重要的是酌采中华法理法治之精华,才是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基于人的需要而形成的,在人与法之间,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人本精神。人本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法律的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同时,法律的发展史也体现出人本精神的内容正随社会的进步而完善。共产主义以人的全面解放和彻底自由为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人本精神是真正的、彻底的人本精神。在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中,要坚持贯彻人本精神,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法的精神纵穿整个历史长河,绵延不绝。自汉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封建法律的演变是一部关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史的演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父权思想,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是法律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法律的文明与进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律所体现的父权思想,认识父权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军事伦理与军事法制发展关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法制从秘密走向公开、从零散走向集中、从不成走向成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国早期的军事伦理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法制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总体精神或指导思想来看,先秦军事法制反映着军事伦理领域从神伦到人伦的思想变迁轨迹;从法律本所体现的法制规范内容来看,先秦军事法制也受到了日趋精致的军事伦理思想的影响而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8.
以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为视角,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确定型和妥当型的两类,同时考虑立法时的附随情况和其他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于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此提出判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方法论强弱的标准,使法律解释学的运用不仅在实践法学中体现,而且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进程中显现其在理论法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编《诗》中寄寓了文化承传与复兴的期盼,因而在孔子《诗》学中,体现着两种文化倾向,一是对礼乐传统的坚持与修复,二是对人伦道德精神及其政教意义的开掘。其政治性、功利性远过学术性。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其法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精义,"仁者爱人"、"德主刑辅"、"刑罚中"、"无诉"等主张无不体现着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今天,在我们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力倡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孔子法律思想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恰好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受办学理念和市场导向影响注重职业技术型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对宽松。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渐深入,法治意识成为职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内涵,特别是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重塑使得法律基础课程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脊梁,但是高职院校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与授课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成为流于形式的摆设,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特别是一线教师推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成为当前践行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陈媚媚 《西藏教育》2009,(11):36-37
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法律课程的学习状况 笔者通过对我校学生对法律课认识的调查显示,只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法律没有实际用处,绝大部分都表示因为法律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在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从调查结果来分析,显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这完全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学习原理。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伦理与伦理的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新闻专门立法既是依法规范新闻事业稳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世界新闻立法潮流的。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当前中国新闻法缺位的原因,弄清新闻法立法补位的法律要求,特别是明确新闻立法时应当体现的重大法律精神,必将对中国新闻法加快立法步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它主要体现在由原来以礼为核心,维护至上君权的封建法律思想转变为追求君臣平等,实现“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法律,超越了前代“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产生的内在超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时期进步法律思想没有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法律是国家对教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教育法律的权威性不只是因为其以国家强力作为后盾,更在于其自身的正当性。因此,彰显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伦理精神成为教育法律当然的价值追求。教育法律的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走向公平、高扬人道与追求理性。走向公平是教育法律首要的伦理价值,高扬人道是教育法律伦理的核心精神,而追求理性是教育法律彰显伦理精神的技术保障,三者构成了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世纪之初,我国出台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新《义务教育法》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教育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法的基本倾向及对教育法律现象的态度、认识与评价。教育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机体。近年来我国教育立法的力度较大,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的法治观念尚未及时转换,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法治的精神底蕴尚显不足。要使传统的法律观念实现转换,并与现代教育法律精神相协调,首先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立足当代教育法治的需要,吸收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对其加以筛选、提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吸纳西方人文精神中的一些先进观念。重塑现代教育法律观,启蒙教育也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监督问题.作为法治国家,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律的监督体现了美国联邦层次法律监督的共同原则和精神,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文章从法律监督的主体、监督的方式和监督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了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律监督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