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语文教师王丽在引发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谈到"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可见,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确实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因此,把时评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手段。马恩来老师主编的《时评语文读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中,语文作文的命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时评类的材料作文出现频率的上升。以2016年为例,其出题要点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当前社会焦点,反映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生活、联系实际。这样的作文题目对培养当代青年的公民意识、社群意识有着积极作用,表现出语文教学的理念。同时,时评类作文还可以着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展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丁蓉 《南昌教育》2005,(12):20-21
当代的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从叶圣陶到刘国正,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把时评的热点题目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旨在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下面以大连市模拟考试作文为示例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予以简要指要与作文问题剖析。一、作文材料要求与审题立意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呈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成长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表达对时代、对个体的关注和反思。这要求考生对作文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立意高远,思维清晰。这跟新闻时评的写作要求和思维方式比较相似,阅读时评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锻炼思维。尤其是新闻时评所体现的问题思维特别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高中生阅读量和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有限,如果能科学有序地进行时评阅读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在高耗低效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吸收社会生活的新鲜养料,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学习实践。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途径。一是语文知识生活化系列,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  相似文献   

7.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时评,又称时事评论或新闻评论,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思辨性的言论,是近年来活跃于新闻界的一种新闻文体。随着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日益贴近,时评或"准时评""、类时评"写作在高考作文中也渐渐有了用武之地,对时评写作的关注、研究和练习理当成为写作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首先应明确两点。一是教育对象的特点。我们的学生最基本的属性是“人”,心管现在是“小人”,但不久将成“大人”,人,不能没有生活,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如今他们从事学习生活,将来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如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将来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拥有生活——拥有今天的学习生活和明天的社会生活。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必须源予生活,服务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联。脱离生活的语文教育只不过是一些语、  相似文献   

10.
王家燕 《考试周刊》2011,(67):31-32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的踪迹。比如平时人际交往所使用的交流语言,马路边随处可见的广告和标语,春节时所写的春联、祝福语,等等,可见语文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听说读写之外.更要注重生活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度还是不够.在变相应试教育的管理下,他们一门心思埋头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更别提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养料,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聋人要融入社会,就必须学会与人交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应从识字学词、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文训练等方面加强聋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新近发生的具体的事来评说。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强调"有创新",要求考生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而在高考考场上写时评的同学比例只有不到1%,所以高考考场写时评类作文不会因为趋同而被淹没,而且时评更容易在材料新颖鲜活、见解独到、议论深入等方面突出亮点。所以,备考时语文教师可以训练一下学生的时评写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原则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进而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体现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是关键。语文教材的内容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视野,这实际上已经为学生的联想的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是,只有发展学生和联想力和想象力,他们才能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语文与社会、与自己的心灵有着密切地联系,从而才会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认真、自觉的学习,逐步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扩大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这就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最终的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针对语文的现状,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建立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寻找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加强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广泛汲取生活营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宋玉霞 《教育与职业》2006,(15):184-185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归根到底语文来自于社会生活,它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社会性。语文教师应自觉利用语文知识的社会性,把课本上的知识和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赋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去开凿"生活"这眼活水,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海洋链接在一起,使他们不仅能用语文来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更能用语文来创造新的生活,成为一个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相似文献   

20.
王治国 《语文天地》2012,(14):16-17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这无疑体现了"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新课程标准同时要求,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