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诸多言论栏目中篇幅最短小的一个。虽然它篇幅最短小,但却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资格”很老,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现在很多报纸都办了微型言论的专栏,但大多不及《今日谈》历史长。二是“机缘”颇好。人民日报一版是寸金之地,稿件之拥挤可想而知,唯独《今日谈》被格外厚爱,14年来一直被固定放在一版下方位置,加框处理。三是“人望”较高,历次读者评报,《今日谈》总是受到颇多褒奖。尤其是,读者为《今日谈》写稿的热情始终没有“疲软”过,平均每天总要有半百之数的来稿,常年都是如此。《今日谈》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而评论部的同志又须以写作社论、评论员文章为其要务,再加上这个栏目编的年头多了,编辑难免有些“疲”,多少有点“当局者迷”的困惑,老是问自己:这个小言论  相似文献   

2.
出于爱写些“豆腐块”人的言论之故,每进图书馆翻阅报纸时,总要读上一番言论专栏里面的言论文章。似人民日报》的“令日谈”,《文汇报》的“虚实”’,《光明日报》的“纵横谈”,《今晚报》的“今晚波”,《扬子晚报》的“扬子快语’守党报、晚报的名专栏、好专栏,笔者常读,且百读不厌。那些言论文章不仅针之时弊,切中要害,而且整体构思独具匠心,笔锋犀利,写法灵活,说服力、指导性特强。但有些报纸上的新闻言论由头,犯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通病,它们大多以“报载”外单位或外地某企业的经验做法为言论由头,再以“无独有偶’以…  相似文献   

3.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诸多言论栏目中篇幅最短小的一个。虽然它篇幅最短小,但却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资格”很老,已经坚持了14个年头。现在很多报纸都办了微型言论的专栏,但大多不及《今日谈》历史长。二是“机缘”颇好。人民日报一版是寸金之地,稿件之拥挤可想而知,唯独《今日谈》被格  相似文献   

4.
小言论是报纸版面上的轻骑兵,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小言论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亲切感人而赢得读者,也得到编辑记者的重视。细心浏览报纸的读者会发现,《人民日报》一至四版开辟了“今日谈”、“长话短说”、“快语”、“漫话”等刊登小言论的阵地,《工人日报》设了“小论谈”,《农民日报》,设了“大家谈”,《中国法制报》开设了“暮鼓晨钟”、“群言众议”,《新华日报》设了“细流集”……  相似文献   

5.
从1983年起的十余年间,“储瑞耕”的名字曾十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主要是具体文章(杂文或言论)的署名。1997年6月这一个月间,“储瑞耕”的名字却接连两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且不是具体文章的署名:一次在6月13日《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之中,为3位评论员之一;一次在6月18日中国记协举办的《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征文大赛揭晓》,为3位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现在是《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头版言论专栏“杨柳青”的主笔的储瑞耕,从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上写明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近阅一家市报一版的言论专栏,虽然标有《大家谈》之名称,其实并非如此。留心半个月,却发现共登了9篇言论,而编辑、记者就写了3篇,另外两篇也是当地“名家”撰写的。许多通讯员说:“《大家谈>简直成了‘自家谈,了!”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甚至一个小小的栏目,要想办得比较山色,能赢得读者好评,必须有群众性,缺少这一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有些类似《大家被》之类的言论专栏,如《读者论坛》、《杂谈》、《群言堂》.却为何常常成为编辑、记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推出生动活泼的专栏去年年底,在商量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版面计划时,海外版领导说:“国内版有个《凡人新事》,我们能不能搞个《凡人凡事》?向海外读者介绍大陆上普通人的生活。”这话引起了第2版编辑们的共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2版为言论、专访版。每天除了刊登言论文章外,几乎总有一篇人物专访。但由于专访所登的人物,一般知名度较高,那些普普通通  相似文献   

11.
我与小言论     
本人酷爱阅读小言论,《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随感录”,《河南日报》的“纵横谈”、“偶感录”,还有其他报刊的“群言堂”和杂文,只要我能看到,就要认真地看上两三遍。从题目、结构、造句、用语等方面字斟句酌、细细品味,收益不少。天长日久,多读多思,提高了自身的理论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学会了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由爱看小言论开始写起小言论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等报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2.
翻开3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感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主要是这个版上的“祖国各地”栏目一下吸引了我。像“祖国各地”这种专栏形式,在编辑学上称作“集纳栏”,也有人叫“报中报”,常作编辑的则简称它为“小栏”,类似的有《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州大地”、《北京日报》一版的“中华·京华”等。  相似文献   

13.
当编辑多年,“成功”和“失败”是常有的,随记下两三件。取其一点不要其余1980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加按语转发了《大众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济宁地区充实和培训社队经营管理干部》。这篇稿件是我采用“取其一点,不要其余”的方法编辑的。“取其一点,不要其余”这八个字是我在编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说,在选编通讯员、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4)
在《西安晚报》帮忙主持“古城论语”栏目4年,对言论编辑工作有些体会,梳理出来,供报社领导和言论编辑们参考。一、言论有“卖点”。这种商业化的新闻语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的。近年来,有一种新闻现象,越是发达地区的报纸越重视言论,如《深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报刊的言论比较活跃,从中央级报纸到地市县报,很少不设言论专栏的。仅一版而言,象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文汇报的《虚实谈》,新华日报的《细流集》,南方日报的《直言录》等,都各具特色,且同名者极少。然而,翻一些地市县报,用《大家谈》作专栏名称的却不少,似乎言论专栏不用这一名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农村教师,新闻写作爱好者。在教书之余,酷爱阅读、收集小言论。 爱读各种报纸杂志,《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工人日报》的“小论坛”、“随感录”,《农民日报》的“大家谈”,《中国青年报》的“新语丝”等报刊的言论文章吸引了我,每篇文章我都要认真地读上两三遍,有的剪下,有的抄写,放  相似文献   

17.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8.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上经常可见一些一二百字的楷体文字段落,内容是评说热点新闻,如编辑点评、编者按语,位置则紧紧挨着新闻报道,可前,曰编前;可中,曰插评;亦可后,曰编后。因为其小,常无题,也不署名,是编辑手中的轻武器。也有一些小言论文字略长一点,有三四百字,有题并署名,如依傍在新闻报道旁边起点评作用的编余短论,和一些不依赖报道独立成篇的小言论,类似《人民日报》头版专栏“今日谈”上的文章。以上这些可以统称新闻短论。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从一家报纸上见到这样一则言论标题:《莫把新闻当商品》。读罢,继而细看文章内容,方知作者批评的是那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笔者是搞编辑工作的,可以说略知其中“行情”。现在,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恐怕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