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议题。在明确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内在意蕴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其在实践中存在着教育主体数字化素养不足、教育内容数字化元素匮乏、教育手段数字化应用滞后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氛围淡薄等现实困境,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突破路径,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政校行企等各种利益相关主体都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还面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欠缺、西方职教模式水土不服、行政主导下的千校一面、项目牵引下的院校分化等诸多困境。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强化职教类型特色,提炼中国职教特色,彰显行业区域特色,积淀院校办学特色等,充分突显自身办学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是一个渐进且曲折的过程,转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与不确定性。现阶段,地方师范高校转型面对主要困难有:高校传统的追求"学术型"的大学理念的束缚;面对应用型转型缺乏配套的师资;转型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尝试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效仿。由此,转型的路径可以通过转变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同时努力走出特色之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01-105
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地方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的发展困境,如课程地位下沉、课程目标摇摆、课程内容虚化、课程责任旁落等。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管理者对课程政策解读、课程价值定位、课程权力运行存在着"钟摆"现象,需要从课程政策、课程价值、课程管理权限等几个方面进行调适和平衡。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价值共同演化的逻辑,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数字技术的内嵌与耦合、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双重意涵。在实践过程中,数字技术、教育组织、环境空间与行为实践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因素系统。这些因素系统的有序支配与互动会产生驱动作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形成实践障碍。当前,数字技术系统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管理问题、教育组织系统的战略保障缺乏和文化保障缺失、环境空间系统的政策支持不足和技术系统限制、行为实践系统的风险规避倾向和缺乏协同效应,制约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和成效发挥。因此,需从增强“数字技术”的服务品质、夯实“教育组织”的数字规划、完善“环境空间”的支持服务、推动“行动实践”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发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7.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是国家发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现实转型中,一直存在转型进度缓慢、成效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行动者"文化-认知"的视角来看,家长和学生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文化认同,教师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身份认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文化自觉,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本科教育存在观念及制度上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些因素导致现存政策遭受合法性质疑,同时也掣肘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转型困境的突围既需要政府与师生、家长、企业等行动者之间进行"观念"和"话语"的持续互动,以消解其在"文化-认知"上的分歧与冲突,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学校组织管理者突破"路径依赖"陷入的"锁定"困境,摆脱原有的观念、规则、程序或惯例的束缚,创活转型动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方课程发展困境与突破方式进行研究,以地方课程发展现状为根据,分析地方课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从中总结推动地方课程发展的突破方式,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第三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愈来愈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其重塑教育要素及关系,全方位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微观人与人、中观人与社会、宏观人与国家、宇观人与世界良好互动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创生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诸多潜在和现实风险,可能异化教育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危及教育伦理生活、模糊教育治理责任、引发文明发展藩篱。因此,在享受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数字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对峙与抵牾,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可能,以融合共生、伦理规约、公平负责、自主包容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新方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向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城乡教师融合发展是未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但从实际情况看,城乡教师融合发展面临着城乡教师缺少关联、忽视乡村教师实际、教研训一体化建设力度不够、教育资源单项构建的现实困境.实现城乡教师融合发展,关键是遵循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逻辑机理.其主要路径是:良性对话、互联互通,构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聚焦乡村...  相似文献   

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产物。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本科人才培养的任务。这类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政策保障等六个方面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之所在,应从大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大学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大学教师专业忠诚于学科文化等方面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同时,以教学学术为切入点,通过完善教学学术评价制度和培育学科文化等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逻辑。学术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教师的理想,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统一于学术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结构性失业、严重同质化等,转型发展已成历史必然。德国、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推了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完善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为了加快转型发展的进程,借鉴欧洲国家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发展路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形成全社会的职业价值认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贴合地方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和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主动服务意识,开展与中小企业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专业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专业办学历史传统与优势特色是专业转型的基础要素,理念认同与心理适应是专业转型的精神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行业企业专家等校内外公众是专业转型的人力资源要素,相应制度与机构的组建是专业转型的管理要素,专业教学物资是专业转型的物质要素,专业建设经费是专业转型的资本要素。各要素的合理化调配和无缝式对接,可以实现专业转型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化学术期刊越来越多,数字化、网络化等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高校学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要立足本校,整合优势资源,主编、编辑履行自身职责,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表现出的越来越强的学术传播能力,发挥地方高校学报学术信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简论大学与地方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与其所在的城市或服务的区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高度重视地方发展;要深刻理解大学与地方的关系,立足地方发展;要全面认识大学的功能,主动服务地方发展;要充分调动大学资源,多方位服务地方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观念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内涵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特色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支撑保障、社会服务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注重于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论文通过对宁波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唐文  李晓堂 《职教通讯》2019,(15):58-62
现阶段,职业院校推进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共融发展面临着学理、失范、归属及效力等困境。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道德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内在结构要素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不仅理顺了二者共融发展的逻辑关系,而且找到了二者共融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采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吸纳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设置职业情境组织教学、发挥大数据平台的载体功能,将有效推动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及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男性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境。主要是男性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较低,其次是男性幼儿教师在适应工作环境以及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面临的困境。为此,男性幼儿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社会认可接受,改变传统观念;而社会要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及政策等方面给以重视,以留住男性幼儿教师,吸引更多的男性幼儿教师,改变男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