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的诀窍     
承担责任在社会中,有些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埋怨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的成功;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不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成了这样,责任在我自己。”他们知道,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自己的成功时,实际上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莱斯·布朗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他还是个孩子时就被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他有千万个放弃希望的理由。但是,一位高中教师对他说:“其他人对你的印象没有必要成为你判断自己的标准。”布朗明白他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努力学习,后来…  相似文献   

2.
治“自大”病之一方有人害了一种病,名"自高自大"病。他不看世界,不看别人的长处,自以为天下第一。他滔滔不绝,所说有不少是别人的成果,但他就是说是"我的发现"。他改头换面地抄了别人的东西,都说是"填补空白",向别人指点这,指点那。无可讳言,文德文风今日...  相似文献   

3.
我的麦克叔叔总是喜欢让聪明才智代代相传。例如,在持久的爱情这个问题上,他和我婶婶堪称忠贞不渝的模范。他们彼此相爱,共度美好的时光,40年如一日。当有人问及其中的奥秘时,他非常乐于如实奉告,说他完全以父亲为典范而取得成功:“我父亲总是在早晨起床时照着镜子对自己说:‘你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以为这就足以成为一件令人怀念的礼物。也许,我只是讨厌那些相互挑剔别人的缺点,爱吹毛求疵的人。也许,我认识太多总想捉摸他们的对象是否辜负了自己期望的人。但我想麦克叔叔是自有他的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肯尼迪遗孀的最后港湾白敬萱杰奎琳·肯尼迪·翁纳西斯每隔几个星期就要到纽约的一位医生那里去进行一次检查。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她总是披着斗篷,由老伴、64岁的莫里斯·坦佩尔斯曼陪着在早晨7点钟到达那里。坦佩尔斯曼让杰奎琳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等着,自己先去候诊...  相似文献   

5.
傲慢。如同被隔离的华盛顿世界,学术界的象牙塔是滋生超智慧的妄自尊大的沃土。 1990年,人们发现,斯坦福大学的精英们要求虽是政府官员,但同样也是美国纳税人的肯尼迪总统应为一些和政府研究没有关系而纯属个人消费的项目(如:购置72英尺长的游艇等)支付开支。但是肯尼迪没有同意。尽管勉强承认政府出钱帮助他偿付了包括餐巾、桌布和在家中举办招待宴会的“间接研究费用”,他说“我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  相似文献   

6.
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的钢琴家丹尼斯·李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他生气勃勃,和蔼可亲并且颇为健谈。每当他自我介绍时,总是十分认真而又坦诚地说:“我是丹尼斯。”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人们都早已认识他了。别人问及他的年龄时(有人记得在过去的亚洲音乐会上他经常被问及这个问题),他便微笑着回答:“我的年龄不过在16岁到60岁之间罢了。”然后又狡黠地补充道:“这是好莱坞影星的隐私权!不过我可不是利伯雷斯。”这位风趣可亲的音乐家在伦敦住了25年,是他  相似文献   

7.
有一年“愚人节”,马克·吐温遭到别人的愚弄:纽约的一家报纸报道他死了。当他亲自迎接来吊唁的客人时,许多人又惊.又气愤,纷纷谴责那家报纸。马克·吐温没有发火,而是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日期提前了一些。" (摘自《中外名人趣闻》)  相似文献   

8.
肯尼迪家族悲剧录一兵在美国政治史上,马萨诸塞州的肯尼迪家族是除了亚当斯和罗斯福两大家族外影响最大的家族。族长约瑟夫·肯尼迪(1888—1969)在30岁时已成为百万富翁,是造船和电影两大行业的巨头,1940年退休,膝下有四子五女。然而,从他平平稳稳地...  相似文献   

9.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10.
肖雅 《世界文化》2008,(5):26-26
一个痛恨别人站在他旁边撒尿,不喜欢别人嘲笑他的凉鞋,更讨厌湿泳裤粘在身上的医生,喜欢把旧墙纸大片大片撕下,乐意把鞋子排成一行重新擦拭,还醉心于工具箱的清洗,这就是艾米丽的父亲——艾法尔·布林。  相似文献   

11.
以一部处女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引起新闻媒介和专家学者注目,被誉为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而另一部传记小说《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以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史料再次引起轰动,第一版就达10万册:这就奠定了自己成为当今撰写晚清历史人物传记文学有影响和实力的作家的地位;他就是贾英华。 历经千辛著续篇 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天意,贾英华在孩提时就常与对门店铺前一个晒太阳的“太监”逗着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经典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生前对他的隐私严加保护,对别人的隐私也同样尊重。他的传记《一种生活》"在二十七岁时结束了有关自己的纪录",之后他一直拒绝再写自传。格林1980年出版的回忆录《逃避之路》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只是有很强的自传性。究其原因,如他自己所说,自传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其他人生活的隐秘。但格林的私生活对公众来说也并不是一个谜。在1976年,格林指定诺曼·谢利作为他传记的写作者。成功书写康拉德传记的谢利,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格林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的  相似文献   

13.
礼仪不良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伍泥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礼仪不良@约翰·洛克~~  相似文献   

14.
预备杀人     
胡子龙 《大理文化》2014,(10):18-25
你在准备着杀人。你瞒得过别人的眼睛,可瞒不过我的眼睛。眼睛?当天空浓浓的云彩终于艰难地露出一道缝,闪出一颗星星时,在滔滔滚滚洪流中奋力搏击的罗达达,正好又一次甩掉满脸的水。抬起了头来,将这颗星星捕捉到了。瞬息间他猛然觉得,这颗突然出现在浓云天幕上的星星,其形阴鸷、其神诡诈,像极了丑人老金跟自己说这话时的那只独眼。那次谈话罗达达是无法忘记的。  相似文献   

15.
1890年5月17日,文森特·凡高从法国南部来到巴黎。他的兄弟提奥多鲁斯(提奥)把他接到提奥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脚下的新住所,多年以来凡高一直把自己所画的油画送到他的兄弟那里。当他来到提奥的房间时,只见屋里每个角落都摆上了他的画。也是头一次有这么多凡高的画在一个地方会合,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那天,凡高看到他的画作,不禁欣喜若狂,内心充满了自信。提奥的新嫁娘乔,曾多次听别人讲起她的大伯兄,并且发现他“体格强壮,肩膀宽阔,肤色康健,脸上呈现出愉快的神情,给人一种坚毅果敢的印象”。但凡高一清二楚,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愉快罢了。不久以后她就知道了这一实情。七年前他曾写信给提奥:“我不仅绘画生涯起步太迟,而且我也活  相似文献   

16.
汽车是交通工具,也是美国人的“代理人”。因为汽车表明了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驾驶汽车更是一门“表演艺术”,既能体现个性,又能重塑自我。约翰逊:雨夜渡河如果你想谈论总统与汽车,最好还是从林登·约翰逊讲起。与有关他所有的传说一样,林登·约翰逊的汽车故事也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也体现了他超出常规的个性:无所畏惧、爱炫耀、爱打趣、偶尔还有些施虐倾向。有一次,他曾领着一群造访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的客人在狂风暴雨中渡河。那是在1960年,当时约翰逊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相似文献   

17.
正缘起张猛的故事是两年前我在一次下乡途中听到的。那个给我讲故事的中年妇女最后感慨地说:"谁又能想到呢,大学毕业后就混社会的人,如今会成为一个大老板!这就是命呀。谁又能想到呢?"我点了点头。"你知道他有多少钱吗?"看到我摇头,他就凑近我小声地说:"他的钱多到无法数清!"  相似文献   

18.
理由     
二十几岁了,不能不找男朋友。所以家里人为我安排了一场相亲,我也曾经恼过不想去,但不去又不行,仿佛到了这个岁数,要是没有男朋友,便很难堪的样子。我早已错过了风花雪月的日子,接下来的相亲,便已是真刀真枪的了,一眼相中,便是沟通,沟通之后,便好似可以商量着办婚事了。一大早,就打点好一切了,妈妈忙里忙外地转着,好像这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我悠闲地照常上网,然后让朋友嘲笑我老土。中午过去,已经有一家人在等着了,那男的年纪也和我差不多大,一脸斯斯文文的样子,竟然比我还瘦。他打量我,我打量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更多时候把心思…  相似文献   

19.
阿·阿·柳比谢夫教授是个对科学有多方面贡献的人,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发挥个人潜力的榜样。他写下的著作,达一万多页!其中有动物学、遗传学、哲学,还有进化论方面的专著、论文和小册子。作家达·格拉宁向我们揭示了这位科学家靠自我修养取得成功的秘密。柳比谢夫五十六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安排并记录了自己度过的岁月。这是一张异常精细、愔时如金的计时表。须知,只责备自己碌碌无为,百不去计划自己的时间(许多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混  相似文献   

20.
伯特兰德·罗素(1872—1970),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曾于1920至1921年访问中国,并写了《中国问题》一书。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8月在给卡恩·弗尔夫人的一封信中,他谈了自己成长与写作的道路。他小时候生活在有良好教养的老式家庭环境中,听别人给他朗读莎士比亚和司各特的作品一直到12岁,以后他自己大声地朗读。他读过最为崇拜的诗人库柏的作品。16岁时,他发现了雪莱和济慈的诗歌。从此直到21岁,他经常阅读英文诗歌,并且背诵了大量诗作。上剑桥大学前,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