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人早已习惯了穿衣打扮,并把服饰的发展与对美的追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和绚丽景观的文化现象。那么,发明服饰的缘由是什么呢?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原始先民用树叶、兽皮这身的解释,认为那是人类最早的性的羞怯意识,也是最早的美的观念的表现月阻,原始先民的遮掩动机果真出于羞怯吗?从《圣经》故事说起《圣经》中有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了许久,他们赤身裸体,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后来,听信了蛇的邪恶怂恿,偷食了“智慧果”,从此懂得了羞耻。当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丝不…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3日,“中国国际时装周”落下帷幕。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知名品牌和设计师们藉时装周T型台争相展示时尚。自1997年首届服装设计博览会以“设计与产业结合” 的主题到本届国际时装周的“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刃 接轨的趋势,“中国国际时装周”走过了5年主题引导的阶段。在时装周的影响下,时装设计师从眼装艺术的舞台展示转向产业实践;服装企业也从成衣加工转向品牌经营。 ——编 者  相似文献   

3.
“你逃避不了爱情的,这是刊登在《巴尔的摩》报纸上的广告,他是这样找到她的……”一出场就是一双性感的红唇。故事,也从这两片红唇之间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4.
王功龙  尹研 《寻根》2002,(6):46-48
服饰的产生与人类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从其产生来看,首先是为了实用,即所谓生存的需要。当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时,为了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必须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来保护自己,由此就产生了最早的服饰。如在冬天时,用兽皮遮蔽身体,以求保暖;在夏天,用树叶来遮掩阳光的直接照射,以躲避炎热的气候。其次,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还具有社会性。懂得用饰物来点缀自己的服装。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国服是中山装,女装是旗袍,它将东方的含蓄和修养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精髓,将其提炼出来变成我们的设计元素,结合现代生活以及西方文化,将中西方服饰文化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使之表现出一种新的、现代的、时尚的中国风格,这便是中国品牌。 — —蒋衡杰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服装业吹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中国服装行业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外品牌的进入。如何使中国的服饰文化和国际时尚交融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服装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必须的一步。近日本刊记者就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先生。 记 者:“入世”后,中国服装业面临哪些机遇? 蒋衡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服装行业而言;应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出口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最为明显,但受到限制最多、最严格;这使得我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直接削弱了中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入世”后,中国服装业的出口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曾经长期困扰我国服装出口的配额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同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原则等,我...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雕塑群,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铭刻重大民族灾难的文化符号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胜利之墙”4个主题组成,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设计。悲怆的记忆是对民族苦难的追忆和铭记,也是对“和平”的追寻与诠释,我们也许不该无端地在苦难中沉溺而遮掩面向和平未来的勇气,但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有理由为民族的巨大灾难进行理性的历史定格,让那惨绝人寰的苦难摇曳在清亮的晨曦之中,在记忆中锻打坚强,在冷静中把历史和责任放在肩上……大概这就是这些纪念雕塑的艺术震撼,精神内涵和坚强的信念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宝明 《寻根》2003,(2):35-37
说到“文字狱”,可能谈“字”色变者首先要数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仁人志士”了。其实,文字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远古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能有什么文字狱。试想,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祸”无法从口出,就更没有从“笔”出的道理。即是说,文字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的一种“恶之花”。汉字之美促进了中国灿烂文明的发展,可同时也应验了一句古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  相似文献   

8.
面具文化是一种属于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迄今,无论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相似文献   

9.
有这么一条河,它的名字很美丽,叫“胭脂河”;也有这么一座桥,它是人工凿成的,但它的名字却偏偏叫“天生桥”。与一般的河、桥关系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是先有河再因为人们要过河而造桥,当然更不是因为有了桥而要有一条河。它们是同一时刻诞生,桥随河而生,河因桥而美。这条河、这座桥就坐落在江苏省溧水县境内,离溧水县城约5公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自此,南京成了明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为了维持明王朝朝廷的庞大开支,政府向全国各地大量征收赋税和粮食,全国各地粮饷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南…  相似文献   

10.
《在真中求美——对话摄影家谭明》谭明:风光摄影离不开纪实。“真”里面可以体现“美”,如果这个“美”不是现实存在的,你根本拍不出来。我就是在“真”中求“美”。很多人去拍素材,然后在暗房制作,这种攒出来的片子不叫摄影。风光摄影是一件既严肃又严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韩国电影很少轰轰烈烈的场面及冗长的剧情,它常以简单而略带荒诞的故事情节及个性化的主人公形象引发观众共鸣。韩国影片《时越爱》让众多欣赏它的观众,在浪漫与轻松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与美的憧憬……影片因“错过”而辐射美丽。现实中,人们往往企望机缘与巧合,如相遇,一见钟情或邂逅重逢等。而《时越爱》却告诉观众,“错过”有时比相遇还要完美与感人。一次次“错过”中的感情交流极富吸引力。和某些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较,韩国电影超越现实的情节与表现手法可谓另类。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有些唯美。为了表现美,导演不惜虚构场景并使用拍摄技巧来突出超现实的主题。主人公的活动场所是海边一所被孤独氛围和神秘色彩笼罩的房屋。男女主人公互通心事的交流工具是一个信箱。女主角每放入一封不能再简单了。拿社会上不起眼的小角色做文章,使文章更耐人寻味,成为出人意料之笔。影片中主要场景也十分简单,海边房屋、地铁站是男女主人公出现频繁的地方,对白也无更多的修饰,因为二人的交流来自信件,所以独白成为主要叙事方式。当人们看多了那些在场面和人物上刻意铺张、声势浩大的电影后,欣赏一部像《时越爱》如此脉络清晰又不复杂难懂的影片,也算一种惬意的选择。在平淡中沉淀美,在现实外塑造美,...  相似文献   

12.
观点集萃     
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袁鼎生在《社会科学家》上撰文指出,美学范式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最为普遍的共性、最普遍的特性、最为集约的精神的范畴,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跟另一个时代的美学整体区别的范畴。研究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可发现人类美学的普遍规律,并能为美学主要规律、基本规律的形成寻求机制。人类美学发展,经历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整生之美三大范式,它们分别同人类发展的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相对应。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带动了它们统摄的审美理想、审美的主要范畴的同步转换。具体来说,随着审美范式由依生之美向竞生之美、整生之美的转换,审美理想也由和谐向自由、美生转换,审美的主要范畴也由壮美、秀美经由崇高、悲剧、喜剧向生态美、环境美转换。人类这种美学多层次统一的受审美范式规范的立体转型,确证了审美范式巨大的张力与聚力,确证了审美范式是每个时代的美学网络的网纲。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范式,也就整体地把握了时代的美学系统;弄清了审美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美学发展变化的总体规律。“华夏”可以指称中国各民族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甲骨文中地位崇高而且并列的“华”和“夏”,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华”和“夏”。“华”和...  相似文献   

13.
“美”,在科学家与艺术家眼里,往往是大相径庭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美”会继续是“井水河水不相犯”吗?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又该如何真正地互动与互补?  相似文献   

14.
梁焕平 《寻根》2008,(4):120-121
维扬梁氏堂号云露堂,来自“青云得露,皓首研经”或“青云得露,皓首登科”一语。据宋·陈正敏《遁斋闲览》记载:梁颢,宋雍熙二年试,进士第一人,时年82岁。谢启云:“自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法的魅力○张振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房间里,久看不厌,而且越看越有味道。其魅力何来?这恐怕难以用一个“美”字了得。笔者认为其魅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书艺的魅力;三是造化的魅力。常言“书法通神”,这个“神”当然不是六合之外并不存...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古典的艺术观是以美学为出发点,要求绘画达到真、善、美这三个境界。绘画,如一面镜子对实体与自然的反映。这里主要是以自然美与艺术美作为艺术的美学范畴。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由心灵产生,是出自心灵的活动与自然的创作,是再生的美,高于自然的美。黑格尔认为,只有心灵的美才是真实的。在这里,黑格尔就脱离了亚里斯多德所主张的“形”与“质”不分的一体概念,引入主观主义的艺术界定。现代主义的艺术,源于这种主观的艺术界定,用创作迫使观众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18.
融晓铮 《世界文化》2006,(1):25-25,27
Jacqueline Du Pre,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个陌生的名字。我对古典音乐所知甚少,若不是那一部“Hilary And Jackie”(“她比烟花寂寞”,又译“狂恋大提琴”),我想我大约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迷上她的音乐和她的大提琴。那是一种基调悲怆的乐器,即使是欢快的调子也能演绎出令人折服的深沉魅力。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也被人们称为“孙卿子”。这个“孙卿子”,既不是官名、爵位。也不是号、字,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汉宣帝的名字叫刘询,为了避皇帝的讳,当时人就把“荀”改成了与之谐音的“孙”,荀子自此之后也就称为“孙卿子”了。  相似文献   

20.
虞文 《世界文化》2006,(5):51-52
今年年初,我有幸去韩国参加了一个冬令营活动。在韩国的半个月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韩国人衣、食、住、行的别样风情。衣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也就是说人长得好,要靠打扮来衬托;人长得不好,更要靠打扮来修饰。在韩国,这条定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素以化妆品闻名的韩国,所拥有的化妆品品牌还真不少,而韩国的女性几乎人人都化妆,浓妆淡抹的脸上给人一种修饰过的精致感觉,很耐看。韩式服装比中国服装更强调突出人的线条美,所以在大街上穿裙子的人很多。一方面让人觉得很有女人味,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女性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