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1月29日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众所周知,契诃夫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随后便当上了私人开业的医生。他认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他在一封信中,表面上是开玩笑,而实际上却是十分严肃地写道:“医学是我的发妻,而文学则是我的情妇。”契诃夫的医学活动是在莫斯科附近的奇金和兹维尼戈罗德开始的。他在莫斯科也开过业。在他租来的住房门上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安·帕·契诃夫医生”。在他的办公桌上,墨水瓶和钢笔旁边总放着听诊器和医生叩诊用的小槌子。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作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生于1870年10月10日,比他的朋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小十岁.去年(1985年)1月是契诃夫诞生125周年,而10月是布宁诞生115周年。两位作家是1895年12月12日结识的,即90年以前。在这四年之前,两人开始通信,布宁请求安东·巴甫洛维奇看看他的作品,并且谈谈自己的意见.契诃夫回信说,他“是一个差劲的评论者,评论初出茅庐的作者时,总免不了失误”。他请求布宁寄些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给他,“只是不要寄那些已经发表过的”.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了《布宁文集》  相似文献   

3.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罗斯读者最喜爱的一位作家。他生于1860年,1904年病逝至今已过一个世纪,但对他的作品的热爱,不仅俄罗斯人民,而且在世界各国读者中至今不衰。也许是作家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写的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凌或平庸的小人物,加上我们所见到他的一些肖像,特别是作家晚年的相片,它们多是严肃、面无笑容,稍带眯缝的眼睛显得非常疲惫。因此,契诃夫给人们的印象如果说不上是忧郁,至少是内向、稳重,甚至于颇为悲观。印象毕竟是印象,实际上生活中的契诃夫个子高高的、外表清秀英俊,性格幽默、愉快,朝气蓬勃,胃口好,吃饭总是香喷…  相似文献   

4.
远眺,吴安臣印象我始终认为,大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地处滇西要冲的大理,仿佛是一个驿站,用它的山水和田园,为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一个不让心灵孤独的所在。与大理的地理位置一样,大理的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淡泊的风气,不喜张扬,更不喜欢拉帮结派、划地抢滩。每一位作家都似乎怀着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理,去接纳州内外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因而在全省文学界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样的情形,使得大理作家群落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各地的作家都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们,喜欢他们,乐于与他们亲密无间地相处。吴安臣是我多年的挚友了。第一次见到吴安臣是在几年前,我去大理参加滇西笔会,  相似文献   

5.
著名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一八一八年出生在距奥廖尔城不远的斯帕斯基·鲁托维诺沃的一座富丽堂皇的贵族庄园里。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诞生在距莫斯科195公里的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镇。这里有占地338公顷的托尔斯泰庄园,他在庄园居住约60年,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优秀作品。由于这些宏伟巨作,使托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文豪地位。然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可以说并不亚于文学。19世纪50年代,作家致力于普及教育,他在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托尔斯泰在给姨母的信中曾这样写道:“现在我有一桩不能放弃的诗一般的美…  相似文献   

7.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华兹华斯的诗歌,从乔叟的故事到简·奥斯汀的小说,每翻开英伦作家的作品,都能深刻地体味到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近些年来,随着《傲慢与偏见》和《唐顿庄园》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英伦乡村的生活场景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那么,乡村在英国人的生命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英国文学作品对乡村有着怎样的描写?英国人有着怎样的乡村情结?让我们一道去追寻那栖居乡村的英伦之魂!  相似文献   

8.
作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的那些白发苍苍的学者们的口吻三十年来一成未变。和往年一样,今年他们决定格雷厄姆·格林和霍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依然与乔伊斯、康拉德、契诃夫和托尔斯泰这些作家为伍,他们都被认为不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年也象往年一样,瑞典科学院选中了另一个人。上星期,威廉·戈尔丁加入到亨里克·彭托皮丹、伏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和鲁道尔夫·欧肯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一令人敬羡的行列。这位七十二岁的英国人最初以他第一部小说《蝇王》而出名。今年的文学奖是自从1953年  相似文献   

9.
近二百年来,简·奥斯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乡间庄园风格吸引了几代读者。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人微的观察力,真实地刻画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和庄园主们的生活。这种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庄园生活的描述与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庄园是小说家自己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环境,所以创作得以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0.
近二百年来,简·奥斯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乡间庄园风格吸引了几代读者.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人微的观察力,真实地刻画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和庄园主们的生活.这种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庄园生活的描述与小说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庄园是小说家自己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环境,所以创作得以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1.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永垂文学艺术的史册,而他艰苦卓绝的医务活动,则传为百世佳话。契诃夫对生物学、精神病学和医学都有深刻的研究。他  相似文献   

12.
让美丽长存     
莫斯科郊区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建筑优美的古迹和古老的花园和庄园,贝科沃庄园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庄园和两位杰出的俄国建筑师的名字有密切联系。一位是米哈伊尔·卡扎科夫,他被认为是建筑宏伟的贝科沃庄园的创建人,另一位是瓦西里·巴热诺夫,他于1789年曾在那里负责建造哥特式的白石结构弗拉基米尔斯卡亚教堂。今天,这座由18世纪流传下来、建造在一座小山上的住宅只剩下了带楼梯扶手和柱基的前门,与房子相连的是一个花园,有条两侧栽着菩提树的小径,还有两个池塘,其中一个还在池中心建造一个小岛,上面设有凉亭。这些都保存至今。在19世纪中叶,又建造了一座新的庄园住宅,  相似文献   

13.
<正>1904年7月9日清晨的莫斯科,越来越多的人聚拢在城市东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基车站,包括高尔基在内的人群都在等待着。一辆从巴登维勒驶来的火车终于到达了,里面放置着刚刚在德国去世的安东·契诃夫的遗体,不过绿皮车厢上却标着:"牡蛎运输车"——一种典型的契诃夫式玩笑。现在,我们让这辆火车掉头向南,一直开到44年前的塔甘罗格。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屠格涅夫,闪过脑际的就是《初恋》、《父与子》和《罗亭》。回想起来,当时虽然一看到这几本书上的那些生疏的地名和人名就感到困惑,但为了升学和自身的修养而不得不鞭策自己去硬啃它们。托尔斯泰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也好,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他们大概都是帝俄时代的大文豪,与我理应不会有什么关系的。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住在巴黎,有一天,偶然结识了一位住在附近的中年妇女。她虽然是法国人,可是生得娇小玲珑,金发碧眼,艳丽照人。当时正是寒冬时节,我在巴黎既言语不通,又举目无亲,使我心情忧郁,只是塞纳河水一下子使我着了迷,我就在这时和她相识了。这位妇人亲切地接待我,请我喝咖啡,又请我吃饭。从此我经常到她家去作客,甚至呆在她家的时间比呆在自己公寓的时间还长。她的家很简单朴素,很难使人相信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家庭,房内的墙上挂满了肖像画和照片,书  相似文献   

15.
安东·契诃夫的文学生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当时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创办了许多种讽刺性杂志,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就发表在这些刊物上。作家署的笔名是“安托莎·契洪切”。起初写的东西不过是些发人一笑的短篇小说,诚然,它们也是出自伟大语言大师之手。这些  相似文献   

16.
作家赫尔曼·黑塞作水彩画《我的新院落》时年已五十。画面上,透过他在蒙塔格诺拉住宅后院的藩篱,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卢加诺湖。在此十年之前,他看见一朵木莲花,就此着了迷,以至他拿起画  相似文献   

17.
<正>编辑部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他还一口气说了11个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8.
最近疯狂迷恋上了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作品,陆续读了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帕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而后竟然神奇地在图书馆几乎发霉的旧书架上偶遇这本《韦罗妮卡决定去死》,虽然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但这个书名一直让我考虑要不要去读,看来书名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阅读。但这样的偶遇让我决定放下心中对“去死”这样一个书名的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19.
卡萨勒罗马庄园遗址,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处庄园遗址位于西西里岛中部山城皮亚扎-阿尔梅里纳西南5公里处的乡下,占地约3500平方米,原是西西里岛上规模最大的一座罗马庄园。其建造年代,考古界一般认为:它最大的可能是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恩在位(公元286-305年)时建造的离宫。此后可能是在汪达尔人和西哥特人统治时期被焚毁。再后又被1611年发生的洪水淹没而逐渐埋入地下。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大理古城,像我这种偶尔步入其间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文字或者图片,加上有限的几次逗留,约略地知道它的沧桑与久远,却永远也做不成其中的一部分。记得一位作家这样写道:"穿越大理古城南城门,犹如洞穿一条历史的隧道……而一踏进大理古城,‘文献名邦’就不仅仅是写在匾额上的冰冷词句,更是充盈在细水长流的现实生活之中的珠贝,温润可人,令人无限惊喜。"我正是用这段文字调整好了心情,在春天的某个下午,带着我那爱着爱着就老了的妻,又一次踏进了大理古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