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们用手提式凿岩机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采石场凿开岩石,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知道的最古老鸟类的骨骼。这最古老的鸟类是一种象乌鸦大小的,生活在2.25亿年前的热带森林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纽约长大的,因此,在访问新加坡以前从未尝过真正咖喱菜的味道。在新加坡,有一天我和朋友们来到一家餐馆。因为是家小饭馆,所以连菜单也没有。服务员把十多个小碟子放在伸直的两条胳膊上,灵巧自如地端了来。一会儿,又象刚才那样端来另外十多个菜,而且这些菜没有一个是重样的。碟子中盛有用咖喱烧的墨斗鱼、虾、牛肉和三种鸡肉等菜。我把各种咖喱汁浇在米饭上开始用餐。爽口的椰子汁,使混合了各种调料的味道变得更浓。我吃了一片用咖喱煮得很烂的茶褐色牛肉,嚼起来筋道可口。接着又尝了象布丁那样软和的黄颜色的  相似文献   

3.
常听人们说,交谈是一门被遣忘的艺术。人们相聚在—起,如果不是呆坐在电视屏幕前,便不知该做些什么。确实是这样。交谈是一门被遗忘的艺术,可这也不完全是电视屏幕的错。在我们遗忘交谈这门艺术之前,首先我们遗忘了散步这门艺术。散步与交谈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子,就象我们吃花生酱时必须配上一点儿果子冻一样。  相似文献   

4.
神奇的大豆     
神奇的大豆不仅象阳光一样无处不在,而且几乎象阳光一样有益于人类,因此成为超级市场上最有潜力的商品。近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食用豆子一一也就是大豆。当你坐下来拿起刀叉用餐时,你所吃的沙拉、咸猪肉鸡蛋、鸡肉、  相似文献   

5.
坐在大大小小的日本餐桌前,不仅能品尝到各种好吃的和难吃的料理,更能品味到这个岛国饮食文化中所蕴涵的异邦风俗。在日本,记者想蹭到一顿饭很难,不过去饭馆采访例外。因为要拍一些料理的照片,而且要向读者介绍料理的味道,所以店主愿意拿出最得意的饭菜做广告。一次,和同事去一家饭馆采访,那家饭馆的招牌菜是生牡蛎。去之前同事告诉我:“生牡蛎贵得很,估计这回能享用一番了。不过,即使想吃得不得了,店老板请我们吃的时候还是要假装推辞一下。”到了那家饭馆,店主端出一大盘牡蛎,盘子大得让人眼晕。然后又上了两大碗拉面,为了摄影效果,同事还要了一杯生啤酒。一切就绪,我和同事彼此会意地看了一眼,开始给牡蛎们拍照。闪光灯下的牡蛎衬着冰块,晶莹剔透;拉面散发出的香气好像也渗透着店主的热情。拍完照,店主果然向我们发出邀请:“为了文章写得更好,请两位品尝一下吧。”我俩也像事先说好的那样,虽然想吃但还是又摇头又道谢,搞得十分礼貌。随后,店主端上一个巴掌大的小盘,上面摆着两个孤独的牡蛎,平静地换走了那个看得我们眼晕的大盘子,接着又拿来两个巴掌大的空碗,意思是让我们两个人分吃一碗拉面。当我们自己掏钱吃喝的时候,同事们都十分开心。新员工因为工资低,中午通常...  相似文献   

6.
在非洲扎伊尔比隆加国立公园的阿明湖一带,能够看到目前世界上最多的河马。这个公园建于一九二五年,拥有面积三千平方英里,其中包括活火山、热带干草原、河流和大森林。在位于中部的阿明湖周围,最值得观赏的就是大群的河马。据说这里有三万头之多。其实,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扎伊尔的邻国乌干达,最近政局不稳定,农作物无法耕种,坐吃山空的农民被迫开始捕杀河马充饥。河马  相似文献   

7.
乍一看上去,骆驼的样子似乎是大自然给它开了个大玩笑——笨拙、迟钝、冷漠、懒惰,神情极端呆滞,吼声令人不寒而栗,气味令人厌恶,脾气也坏得很。训练起来使人恼火,骑起来又让人感到是一种折磨,它甚至会咬住喂养者的手。自然,骆驼也谈不上什么美。高七英尺,长十英尺,体重达一千磅,主要重量在身体中部。背上有驼峰,肚子象个琵琶桶,嘴唇厚厚的,四条腿细  相似文献   

8.
减肥者的失败往往是饥饿造成的。那么 ,既能减肥 ,又不受空腹之苦 ,是不是天方夜谭呢?最新研究发现 ,有些食物含热量较低 ,吃后能迅速使人产生腹饱的感觉 ,而且还美味可口 ,并能长时间抑制人的食欲。每天吃这类食物 ,不必忍受节食之苦 ,一周之内即可减肥450克。这些食物是 :1 含热量低的食物 :这类食物体积大 ,让人觉得吃了好多好多 ,但由于含热量低 ,即使大量地摄入 ,也不会有热量过剩的隐患。这类食物主要指水果、蔬菜、粗谷物类等天然食品。它既能抑止过量进食 ,又可防止营养过剩。亚利桑那州疗养胜地的一位食品开发商玛丽琳解释说 …  相似文献   

9.
徐明 《滇中文化》2000,(3):4-10
第八章到澄江看化石去 (29)化石的“外壳”化石是精美的小型雕塑。自侯先光起拔澄江动物群心脏的那一刻起,任何一个地方的澄江动物群化石都取代不了澄江的原籍化石,到澄江看化石就象去北京吃烤鸭一样原汁原味。除了陵园,澄江供人参观的化石主要放在陈列室里。  相似文献   

10.
刚果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其国土中部,属热带草原和赤道雨林气候。刚果是著名的林业国,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森林覆盖,木材品种极为丰富,为木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刚果又是一个盛产艺术家的国度,其雕刻工艺在非洲享有盛誉。这使刚果注定成为当之无愧的非洲木雕大国,仅有民主刚果(原扎伊尔)、加蓬和喀麦隆等少数几个国家可与其媲美。刚果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末,从班图人建立刚果王国开始,木雕艺术就在刚果河畔生根发芽。当时的作品主要是面具和雕像,用于满足原始部族的社会功用,如偶…  相似文献   

11.
陈萱 《世界文化》2008,(2):32-33
去年暑假,应保加利亚教育局和索菲亚大学之邀,我和室友一起参加了索菲亚大学“第45届保加利亚语言文化暑期培训”,第一次踏上了对象国的土地。在多瑙河畔漫步,在黑海游泳、看帅哥跳水,乘船观光海岛,班卡小镇疯狂DISCO,在大特最著名的餐馆吃сач(保加利亚铁板烧)……友好的保加利亚人民,悠久的历史,茂密的森林,迷人的海岸,应接不暇的欧洲帅哥,给我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一谈到东南亚化,人们便想到吴哥、婆罗浮屠等伟大的古代奇观,这些化象征体现了东南亚明的光辉。然而,上述两大奇观曾被隐蔽的茂密的热带森林中,直到19世纪才见天日。由此显示了东南亚历史存在断层的事实。古代王朝如室利佛逝,印度教/佛教时代、伊斯兰教时代、殖民地时代和现代国家的时代层层叠叠,犹如考古遗址中历历分明的地层。当我们将现代美术史穿插于宏观的东南亚化历史进程中时,这样的背景难免构成了有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约翰·斯托特纳随意调整一下电子计算机发出的声音,他就可以让人们听到一种象是从大教堂里发出的竖琴弹奏声,或者象是从窑洞里发出的和谐的长号声。计算机已经为一类新型作曲家的出现开拓了道路。他们可以  相似文献   

14.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15.
颤动着的教堂。当阳光直接照射在蝶群上时,它们又象一阵橙黄色雨般四散开来。更令人惊异的是:一旦群蝶到达目的地时,它们都会密密麻麻地爬满冬夏常青的树干、树枝和树叶上。春天,交尾期过后,成群的大蝴蝶又登上了返  相似文献   

16.
你去过北城的大湾山吗?你吃过玉溪特产大湾山梁果(山楂果)吗?只要你拿起大湾山梁果细心一看,就会感到这山梁果又大又泡,掰开一尝酸中有甜,味道特别好吃,再加外观与其它山梁果不同。如果你仔细一看就会感到惊奇。山梁果上有一手指印.下面有一小节茅草插在上面.这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7.
麻,是川味的特征之一。这个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蜀中自古盛产好花椒,而花椒久远的民俗传承又使它具有丰富的化内涵。四川人爱说某道菜主要是吃佐料,其实讲的就是欣赏这道菜所附丽的川菜化。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座山,我的家乡在易门县最北边的小街乡,老黑山是我的名字,这是当地人给我取的一个雅号。 老黑山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俗不可耐,可是细细想来倒也名副其实。由于我的面孔经过千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原本亮丽的容貌已经变得有点苍老灰暗;又由于我身上森林茂密,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系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族世世代代游猎于深山密林中,依靠森林中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生产。艰苦的游猎生活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鄂伦春人养成了不畏强暴、勇敢强悍和诚实淳朴、浪漫幽默的民族性格。他们以勇气、智慧和创造精神,使得兽皮文化、烨皮文化精美灿烂,为人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大、小兴安岭是藏满珍宝的地方,鄂伦春人可猎的动物很多,如狍子、犴、野猪、熊、灰鼠、猞猁、水獭、野鸭、树鸡等。但是抱子在鄂伦春族传统的衣食住行方面却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这么说,鄂伦春人吃的…  相似文献   

20.
崔显军 《世界文化》2007,(12):48-49
关于比萨饼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比萨饼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中国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次,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波里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可忙乎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近下午两点,大家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索性把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齐声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波里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波里的奶酪和作料,没想到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确切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