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意融通则是指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去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小语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辨。"聚焦运用,一课一得"成为当中的最强音。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变内容理解型、情感体验型的线形设计为能力掌握型、语言运用型的板块设计,建构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周胜华 《今日教育》2012,(12):47-48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习得不依靠简单的给予,更不依赖于系统的语言学理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切的方式凸显精妙传神的关键词句,留足时空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引导学生进行直观领悟,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汲取,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几个词直切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是一种动态生成,如流水一样,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永不停息它前进创新的脚步。一、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老师总这样感叹:伊伊同学  相似文献   

5.
有意思地教语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包装。就像利于病的苦口良药,也需包上甜甜的糖衣一样,即使满堂课都是精华,如果直来直去的传递,听者接受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我们传授的知识是用来医愚的世界上最好的药,为什么不也包装一下呢?  相似文献   

6.
<正>1.言意共生中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肉,是具体形象的,是有声有色的,具化为词、句、段、篇的构架方式;二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关涉词、句、段,篇的材料内容。生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通过阅读文意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2.言意共生中的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  相似文献   

7.
<正>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装饰精美,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这是《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一段文字,很多次听老师们教学这部分内容,虽各有差别,但美轮美奂的画面和舒缓悠扬的音乐,却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替代了文字,  相似文献   

8.
钟爱芳 《快乐阅读》2011,(17):90-91
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学生有时需要潜心读书、静思默想,需要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地分析文章,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  相似文献   

10.
如果问我: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觉得顺学而导、开放灵动、言意兼得是评判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品评,在情深处泼洒,在冲突处推敲,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得言,又得意,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12.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语文课要体现语文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入手,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感。但是课堂也是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言意兼得,本本分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言意兼得,实实在在投入朗读指导;言意兼得,清清楚楚明白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许玲 《教书育人》2014,(5):26-2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已经全面开花。几乎凡是公开课,就有课堂练笔。但是,课堂小练笔貌似在培养学生的动笔写的能力,其实它只是成为学生复制课文的一种手段,教师缺少对学生动笔前、动笔时、动笔后的必要指导,大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没有提升。课堂上的小练笔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原有写作水平的基础之上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课堂小练笔应该追求言意共生,读写结合,不仅领悟到作者写了什么,还能领悟是怎样写的。只有这样的小练笔设计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意),又关注文本形式(言),追求并实现这两者习得的最大化,取得“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追求目标。一、在诵读中“言意兼得”语文姓“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积累。人教版五年级(上)《慈母情深》中有这样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段是文本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用呼告的方法,将内心深处的那种惊讶、心痛、懊悔呼喊了出来,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了一个辛苦的、衰老的、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施海亚 《学子》2016,(1):3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文本,巧搭语用之桥,实现言意兼得。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张晓红 《青海教育》2007,(11):30-30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在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产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下面就以《鸟的天堂》一课谈谈我的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是课堂教学这一流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活动的资源生成性,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使作为潜在的教学资源的学生活动能够以较为积极的姿态呈现出来,成为师生共同开发的基础平台;学生需要配合教师共同创设情境,以使自己能够顺此情境或受此情境激发,充分调动知识和文本的储备,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