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写作是情感的流泻与思想的演绎,文章应以形象的丰满或材料的充实,予读者以思想的启迪或情感的熏陶。审视我们的作文,顿感学生写作的圆滑世故,文章不是在张扬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是在展现厚实的底蕴,或是观点模糊,或是面面俱到,试图以自己的滑头,悄悄蒙上老师的眼睛。我们看看  相似文献   

2.
作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章不是写作理论的创造物,章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思考、理解和探索。一篇好章,它的思想、情感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是第二位的。技巧服从于思想情感的需要,而不是服从于写作理论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耿慧慧 《中文自修》2011,(12):24-26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写好规范的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学生往往在如何展开议论说理上无从下手,或是以多个事例来代替议论,或是绕来绕去重复几句话,缺乏议论的角度和力度。善假于"文",此处的"文"是指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材中的文章在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境界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写作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及对生活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是码字,不是完成作业,更不是应付考试。寡淡无味、缺乏真情、千篇一律、思想平庸,这是我们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  相似文献   

5.
对于写作,许多同学都会望而生畏,不知该写些什么,不知道怎样表达,写不了几句,就会言尽辞穷,或是语言生硬、重复……这许许多多问题,让写作对我们而言好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又很重要。可以说,写作是情感和思想的寄托,是跨越一切心灵鸿沟的桥梁,是人与人交流的最美形式之一;也可以说,写作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地将自己的每一次触动、每一次启迪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6.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始终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悟、丰富内容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系统地介绍写作技巧为出发点;课堂上也指导写作方法,但只是针对具体的内容来研究更好地感悟表达,而不是为了名词术语的单纯识记。要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去感悟,去学以致用,去丰富内容,去喷发情感和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对话过程,要在写作中发现自我,在写作中认识社会,在写作中理解社会,在写作中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诞生     
《新读写》2009,(5):44-46
一个作家是怎样诞生的?作协主席铁凝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为作家。不是靠就读中文系或是进入文工团等诸如此类的途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信念。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好莱坞炙手可热。因为它代表可预期的巨大的票房成功。作为一位以写作发家的亿万富翁,  相似文献   

9.
情感与作文     
古今中外许多文章大家的写作经验都告诉我们,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具有真情而不是写作技巧.因此,情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既值得从事写作研究和写作教学的同志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学生们重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写作的实践中自觉地调动情感因素,将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就情感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即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情感在作文中的作用、作文对情感的要求,以及情感与写作技巧的关系这四个问题,与大家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行写作教学的现状,我们不无忧虑,学生作文内容雷同,情感虚假,甚至连造句、构思布局都大体一致,纯粹是虚假滥造,矫情做作的写作。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一方面学生作文刻板陈腐,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真实运作的平台来解决矛盾,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思考、表达、发挥,在真实性写作中直面世界。如何建构有益于学生思想、个性和技能发展的作文平台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关注世界,关爱人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现在好像不是这样一回事。要想写思想健康的,就不敢直面现实…  相似文献   

11.
朱竹筠 《现代语文》2007,(3):113-115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通过阅读感受自然生活的美,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通过阅读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品味积累语言。阅读教学对写作有思想情感的渗透作用:首先通过阅读体验情感,提升审美境界;其次,通过阅读提高思想境界。阅读教学对写作有积累作用,可以积累佳词妙句、积累素材。阅读对写作有示范作用。阅读教学可以渗透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把阅读教学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是贯彻教学大纲,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篇作品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思想或情感的核心。写作者就是在这一“核心”驱使或规范下进行写作的。有时候,这一“核心”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或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思维提示、一条情感线索,是窥豹之一斑,是兴波澜之尺水。而这些启发我们在解读作品文本时,可以调动一切思维审美储备,钻到文本的气韵精髓里去。点击这一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或是勾连文本肌理的关键之处。整合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从而引得打通作品全部脉络的源头活水。下面以《名人传序》课例抛砖引玉,以求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3.
写作即表达,表达即生命。 写作是为了什么?写作是为了表达。所谓表达,就是主体向客观世界敞开和传达自己的意志、思想与情感。即便单从中小学的以获取基本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写作训练看,写作在本质上也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加工与组合,也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全息式反映,写作在本质上是向外界表达自我的心理与精神世界,而表达的方式与形式则直接与表达者的生命活动与生命形式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何谓感点?简言之,就是引起你情感波动的那人、那物、那事。如一道夕阳可让人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一片落花可让人生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吟咏。我们的写作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引起自己情感波动、调动自己情绪的感点,用情感来写作,才能感人至深。一、捕捉——围绕主题,提炼感点在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写作时,我们要能围绕题目迅速地找到能与自己的心灵发生碰撞、交汇  相似文献   

15.
章不是无情物,作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的作品。要把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16.
周启平 《小学生》2010,(12):57-58
“在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不要写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你经历的事太少,写出来也乏味。要多看看别人,别的事,但渐渐的不会再写自己的事了,都是别人的,别人的情感,别人的生活,写作中没有自己,没了自己的情感,怎么办?进入高中,都是考场作文,就是弦耀一下自己读过多少书,引经据典就是高分。我觉得这不是写作那为什么要写作呢?应该写什么,怎样写作才会快乐?”  相似文献   

17.
电脑及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它给人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风貌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思想情感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将可能变得肤浅和贫乏,自由全开放的写作方式的出现和更多更广的文本发表空间,都对写作的诗性提出了挑战,我们面临着写作诗性缺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宋锦玉 《学语文》2010,(4):49-49
一、“主题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更重要的是,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没有情感培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作文教学。但是情感并不是孤立的、游离的。它不是写作时那种茼单而短暂的避趣,而是写作全过程中持久的内驱力。这种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情境。  相似文献   

19.
日常会话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声音的大小、语调的起伏以及语速的快慢来实现对某些内容的强调。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不可能与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的一切思想、情感只能通过字这一唯一的媒介进行传送。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强调手段,使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强调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设计简说】读后感要紧扣读完文章的真实感受而写,写作的出发点肯定与读物有关,或是由它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某种情感的共鸣,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