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61岁的茅廉涛来说,获得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他新闻生涯的最高荣誉,是对他37年新闻人生的肯定和褒奖。从他手上被笔磨出的厚厚老茧,从他面前那摞厚厚的新闻作品集  相似文献   

2.
姚晓敏 《军事记者》2008,(10):34-35
20年前,刚刚走出新疆大学校门的张富强文质彬彬,戴着一副600度的近视眼镜,意气风发地加入了兵团日报社这个使命特殊的集体。  相似文献   

3.
秦超 《军事记者》2010,(2):33-35
理论理喻理性——冲动时冷静,激愤时理性。王松苗坚持“法眼”做新闻,追求正义、公平,更寻求着如何慰藉“受伤的心” 王松苗是性情中人,这从他获得长江韬奋奖后,那充满豪气的获奖感言中就可见一斑:韬光养晦积蓄法治力量,奋发图强提升检察报力。  相似文献   

4.
沈芸 《军事记者》2010,(3):34-35
说起他。很多熟悉的同事都会脱口而出:“嘿,水牛!”口气里带着亲切的调佩,更多的是内心的敬佩。可他却说,自己不“水”也不“牛”,只是因为肯吃苦,有着一股牛劲,才得了这个雅号。  相似文献   

5.
做一名记者,最容易“打响”的是抓与读者切身利害相关的话题。 在杨荣的新闻作品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尽管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可他们在媒体报道内容和受众中却只占少数。“替”农民说话,许多时候甚至连农民自己都不知道。不像为企业家塑形,至少也能够结交几个“有用”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制作出一部好的新闻作品,要热爱新闻事业,要为之奋斗,并要有一种献身的精神”,田宝贵坚信这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 刚到电台的那几年,她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6时整出发,6时25分到岗,6时55分开始直播工作,8时30分别人刚刚上班,她已经结束了一天中的第一段工作,接下来是选题、采访、写稿、直播。每天三档直播节目的工作强度,源自工作带给她的充实和她对这份工作的无比热爱。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7日,北京京西宾馆。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一位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走上主席台,从颁奖人手中接过了这一代表新闻人最高荣誉的奖杯,他就是山西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占鳌,一个对事业满怀挚爱、对受众高度负责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翁小绵,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现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山西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曾荣获过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2006年8月15日,荣获第七届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人看来,王松苗生活无趣: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唯一可称为休闲项目的游泳并非出于兴趣,而是为了缓解颈椎病.他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工作上,把关稿件、阅读、采访与写作、科研……很多人认为乏味的事,他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王忠辉 《军事记者》2010,(11):53-54
山丹,藏经里的"菩提树",每当山风吹来,总有暗香拂面。 山丹花,盛开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每个夏天,一蓬蓬、一簇簇,红似火。  相似文献   

12.
“长江后浪连天起/使命韬光常奋勇/胸中有爱系安危/脚底无垠任纵横/记者风骨如铁硬/战士本色耀眼明/以身作笔血为墨/新闻春秋写赤旌。”这是基层部队一位新闻干事在了解江耀明新闻生涯感人事迹后写下的一首小诗。作为献给这位长江韬奋奖得主的一瓣心香,廖廖数语饱含着年轻一代对这位曾在军旅且永葆战士本色的新闻人的由衷敬意。  相似文献   

13.
单珊 《军事记者》2011,(9):46-47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我采访了他,当电梯门打开的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黝黑沧桑却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他的一句话“我喜欢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成为新闻摄影记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我明白了他那具有感染力的幸福笑容,源于他对摄影记者这个职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林敬秋 《军事记者》2010,(12):25-27
最早得知自己荣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的消息时,朱金平正走在通往办公楼的林荫道上。那是一个周末,他一边接听手机,一边一阵风似地像往常那样,一步两个台阶进了办公楼。来不及多么激动,进了二楼的办公室,把门关上,就开始加班编稿,他太忙了。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见到他那一刻,我想起了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啦!” 打了几十个电话,我终于在距给他打第一个电话两个月后的2008年元旦这天,见到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主任张亮。采访还没进入正题,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询问当晚一档节目的具体时间,张亮认认真真地告诉了他,然后客气地说“再见”。  相似文献   

16.
"踏遍秦川八百里,仗武行义一支笔.长江饮马战洪魔,黄河润笔伐污吏……."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万武义走进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殿堂--获得第九届长江韬奋奖后,为他高兴的同事即兴写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万武义的新闻风格:用手中的笔,饱蘸着一颗滚烫而又富含社会责任感的心,尽情书写新闻人生.  相似文献   

17.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8.
杨丽娟 《军事记者》2007,(12):23-25
2007年,对于法制日报社摄影部主任居杨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年初到现在,喜讯一个接着一个:2月,她的新闻摄影作品《金三角禁种罂粟纪实》在法制日报第15届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摘得了年度杰出图  相似文献   

19.
但凡在新闻领域取得骄人成绩者,总有异于常人的眼光,能够更多地于“青萍之末”处追逐星火,点燃火炬。  相似文献   

20.
秦超 《军事记者》2008,(12):46-47
他是中国两大知名学府——清华、北大的高才生,文理兼优,却矢志成为一名报人;慧眼独具,笔下精品报道频出,却每天都觉得脚下的新闻之路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