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文章从问题、情感、情境、想象、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巧授方法,夯实感情朗读的基础;品读悟情,深化感情朗读的作用;妙设情境,掀起感情朗读的波澜;围绕主旨,升华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4.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知道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课基本功之一.朗读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下面谈谈朗读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有充沛的无产阶级感情.只有革命者读革命文章,才能读出革命感情.为了在朗读时革命感情能得到自然而充分地表达,必须对所朗读的文章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在朗读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主要方法是:(1)音乐渲染,感情朗读;(2)运用图画,感情朗读;(3)扮演角色,感情朗读;(4)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惠平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48-48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现艺术。它通过语音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把诉诸视觉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演绎出来。在语文课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则常常是评价学生朗读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一、巧拨语感之弦,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范辉 《语文天地》2014,(27):13-14
"细节决定成败",日常教学必须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下面结合一些课例略作分析,从中感受教学细节的魅力。一、优化指导方法,让朗读自然真切朗读指导时,老师大多强调有感情,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往往用"有感情""没有感情","感情不浓烈"之类的评价语言,但是当要求学生具体说说"怎样读出感情"时,学生往往无法深入,也有不少老师指导朗读,总是强调"重音"、"节奏"、"声高"等等,这往往造成学生过度模仿或者朗读的表面化,于是朗读就不再自然真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清华 《考试周刊》2014,(68):36-36
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命题。正确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朗读应该常态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  相似文献   

16.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培训学生。  相似文献   

17.
王波 《山东教育》2009,(11):23-24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每堂语文课,老师们部在竭尽所能地落实“有感情地朗读”。但不少课堂因教师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有误,朗读训练存在偏差,造成朗读教学质量不高。这里,略举几例,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朗读即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同一个要求,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渐重视起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注重拓展文章的背景知识。一、夯实学生的朗读基础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在朗读时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却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朗读呢?一、教师范读引导当前,许多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点名让学生朗读,由于没有教师的范读,学生就不会带有感情的朗读,导致学生对朗读越来越没有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陌生的课文,对很多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