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发展"、"理性"、"自然主义"、"普遍性"等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童年研究,受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强烈批判。作为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提出重新看待童年:把童年看做社会建构;童年是社会结构形式;童年是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是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以上构成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作为一个理论综合体,新童年社会学呈现四种研究取向,即社会结构的儿童、少数群体的儿童、社会建构的儿童与部落儿童。其研究取向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相似性要比其显而易见的差异要重要得多。作为尚在形成中的新童年社会学,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面临挑战的同时显现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新童年社会学是20世纪后期在欧美,特别是在英国、丹麦、挪威等国兴起的一场童年研究运动,其抛弃了那种植根于传统理论的、浪漫话语的、发展主义的"前社会的儿童"的研究模式,致力于改变社会科学对童年的忽视或仅限于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待童年,而认为童年问题应当是当代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宋家林 《江苏教育》2022,(95):37-41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儿童视为“未成熟”“发展中”的需要被社会化的个体,进而得到了天真的儿童、天然本性的儿童、自然生长的儿童以及无意识的儿童等诸多有关“儿童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人们的儿童观念及其教育实践无疑都受到传统童年研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童年研究的不足和弊端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在批判和继承传统童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在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为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童年社会学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崭露头角.在批判传统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童年社会学否认童年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主张把童年作为一种积极建构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近年来,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不仅拓展了研究范式,深化了方法论,在超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裂、取消社会结构论与社会建构论在有关儿童与童年认识及研究方法上的对立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开始关注儿童研究自身应遵从的伦理规范,而且丰富了所涉及的问题域,广泛探讨了有关儿童规训与控制、儿童权力与权利、儿童生活质量与儿童暴力、虐待及其干预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来看,新童年社会学目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有必要首先完善自身的理论构架,这是新童年社会学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9.
童年社会学带来了童年研究新视角,儿童作为能动的建构者积极构建自己和周围生活的关系,儿童中心主义让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儿童个体,“儿童体验”变得更加有魅力。童年时期的饮食总是值得回忆,就像“儿童”的发现过程一样,“童年饮食”也在经历一个慢慢显现的过程。儿童饮食与消费文化,饮食空间与餐桌权力,儿童作为饮食能动者,这些童年饮食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加深了人们对儿童与饮食关系的认识。随着对童年饮食研究的深入,在饮食实践中的饮食空间和氛围、食物设计上,成人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具身性饮食体验。  相似文献   

10.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复数的童年”是对童年概念本身多重意义的探寻,更是尊重童年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复数视野中的童年具有截然不同的形象:“非主流”的童年代表了与西方话语体系相异的童年,“不平等”的童年彰显了不同阶级中的童年,“没有儿童”的童年体现出成人操控下的童年,“消逝”的童年再现了电子时代中的童年。童年并非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利用多维的视角对当下的童年文化进行审思不仅有助于构建相对完善的童年概念,还有利于开拓丰富多元的童年文化,充分凸显童年议题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童年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基础性的艺术话语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文化话语的影响不容忽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城市生活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形象塑造越来越显示出商业文化精神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中童年形象的"日常化"、"肉身化"和"成人化"趋向。这类童年形象是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童年美学的一次积极和意义重大的解放,但它还有待于转化为对当代社会童年命运的更为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童年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发展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目前童年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是一个有核心主题,但边界较为模糊,有着很大开放性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从哲学的视域对于童年理论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阐释,如对童年缺陷论、社会-文化的童年理论等进行反思,从时间的本体论与"生成儿童"等思想来重塑童年观,主张发现儿童身上所隐藏的诸多能力,探究童年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并重构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对于当前教育学领域潜藏的童年理论有着较大的挑战,有助于教育领域对童年本质与价值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理解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小学的学生活动普遍呈现出为活动而活动、为应付而活动的现象,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背后,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我想,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指向学生的成长,让我们的校园生活为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因此,为孩子打造一款"童年手环",烙印童年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冶娟 《中国教师》2008,(13):16-17
<正>随着时代的变迁,童年生活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具有成人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童年在消逝!童年消逝了!但是,逝去的到底是谁的童年呢?一、关于"童年"概念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于"童年"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失乐的童年     
李敏 《中国教师》2008,(13):13-15
<正>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它闪烁着美丽神奇的光芒。童年让人们感怀最多的就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然而,现代教育却让童年的生命绿洲面临着沙化的危险,呈现出"失乐"的童年景观。  相似文献   

19.
早熟的童年     
童年还在,在大人的回忆里,在"70后""80后"怀旧的歌声中;童年已经没了,因为当今社会,已经不允许一个人有太长的童年。童年不能承受之重五道杠、官味十足、慰问题词等领导做派一样都不少,这是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黄艺博出现在网络中的形象。其博客的开篇《开博前言》中就这样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听着这熟悉的歌声,你也许会想起人生最宝贵、最快乐的时光——童年。童年是甜的,童年是酸的,童年是苦的,童年是辣的……而我的童年是有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