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葵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相似文献   

2.
每当翻开那古色古香的文学遗产时,吸引我的常常是那些诗词。除了音美、调美外,更有“花”美。既有用花点缀的意境美,又有渗透于花间的情感美。这些花经常被诗人词客用来咏叹人或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词的优秀传统之一。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今天的话说:比是比  相似文献   

3.
夏天的瓶供     
正凡是爱好花木的人,总想经常有花可看,尤其是供在案头,可以朝夕坐对,而使一室之内也增加了生气。供在案头的,当然最好是盆栽和盆景;如果条件不够或佳品难得,那么有了瓶供,也可以过过花瘾。对于瓶供的爱好,古已有之,如宋代诗人张道洽《瓶梅》云"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方回《惜砚中花》云"花担移来锦绣丛,小窗瓶水浸春风"。这与我的情况恰恰相同,紫罗兰盦南窗下的书桌上,四时不断地供着一瓶花,瓶下恰有一方  相似文献   

4.
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花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相似文献   

5.
1.以美激情,开拓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在各类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使“美和形象”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形象就无从谈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寻找作品中优美的崇高的以及自然美的形象。如《云南的歌会》中的“山路漫歌”部分中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  相似文献   

6.
莫幼群 《新读写》2014,(3):16-16
都说杨朔式散文不好,但我一直以为,杨朔式散文是最适合学生模仿的一种套路,语言清丽,哲理清浅,借物喻人,自成一格。他的经典名篇《荔枝蜜》和《茶花赋》看似写蜜蜂、茶花,主角实则是“物”背后的“人”。小作者柯海晶的《荷香》也是写花,但读者都知道,写花其实是障眼法,目的是为了写人。小作者闻到了草木之香,而后又闻到了美德之香这是一趟圆满的旅行,  相似文献   

7.
赏析美点《五月的青岛》极富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色彩秀美、缤纷多姿的文字图画。它美在段落的丰满,文中几乎每一个段落的内容都非常丰满,非常具有动感和美好的活力。你看第一段,仅仅264个字,就写了十三四种有名的和无名的花,写了花色,花形,花香;不仅如此,还写了绿草,写了不同地方的花色品种,还写了花草们给人的好感觉。文题给人的是秀美的感觉,但景象给人的却是壮阔的感受。作者写花,是写群花的争奇斗妍,“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有先后,有形色,有点面;作者写“绿”,则是尽情地铺展,“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如此繁多的花,如此…  相似文献   

8.
秋思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9.
秋思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0.
正二月十四日。凌晨下过细雨,早晨村庄中有很薄的雨雾,隔了一天再去看前日的那两朵桃花蓓蕾,都开了。两朵桃花的花瓣沾着雨露,桃花的粉色是清艳的,原本看上去就很有水气,春雨濡花就更美了。放翁说好花如故人,我觉得桃花最是。见到这故人,我欢喜得跟什么似的,好像这个春天因此便值得了。山居的好处也是如此,每一日都会有几样好事物入眼入心,也从很多事物中找到益处。此地信号不好,远离网络,真是天地清旷,人  相似文献   

11.
昙花,一现。至今仍不能忘却初见昙花时的惊异——月光如练,晚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但,如此短暂。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恋。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于人世,不让任何残枝败叶玷污自己的清白。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绝美到极致——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童话意境是童话作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一种境界.童话的意境美是一种动态美、空间美、也是一种含蓄美,之所以产生如此美妙的童话意境是因为审美经验中的"移情"现象.而童话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开掘和创造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漫话“美”     
“美”,自古以来就是被人所追慕的,但是,由于审美观的不同,衡量美的标准自然迥异。封建地主阶级把林黛玉的纤细多病,弱不经风当作美,当年的小姐太太曾以涂口红,染指甲等等视为美:这些都是贵族老爷和资产阶级的情趣。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应该讲求美。既然美的标准各有不同,那么我们应该讲求什么样的美呢? “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物与人都是如此。王安石在论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时候说:“所为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乐……”。写文章内容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表现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毕竟有主次之分。文章的内容好,是内在美,表现技巧好,是外在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地方,严重的集团主义倾向,"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以恬淡、古雅为美的审美观,多愁善感,感怀留恋衷凄之美的心理等等都带有浓厚的日本特色.日本人的国民性影响着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日本人的一言一行都无不受着国民性的影响.日本人对花的偏好也是如此,由于樱花的各种特征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及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樱花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就是樱花,所以樱花在日本成为全民都喜爱的花,甚至被奉为国花.  相似文献   

15.
如花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相似文献   

16.
瓶花     
我们喜欢瓶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花园。看卢梭的那些题为“花与花瓶”的画,看到最后才会有“这是什么花”的念头,但也仅仅是念头罢了。是什么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花很美。我历来热爱有规模的繁丽,喜欢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统一在一种装饰风格下的重复,卢梭的“瓶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繁丽和重复需要热情,一种专注、内视的热情;需要朴素,朴素才能耐得住重复的寂寞;需要天真,一种纯净的终生不可改变的天真。生性天真单纯的卢梭对花和树叶的兴趣贯穿了他的整个绘画生涯。除了“瓶花”这样的题材外,他的“热带丛林”系列画描绘了大量的经过想象力…  相似文献   

17.
自然美在今天是人所共赏的。丽日蓝天,云蒸霞蔚,洪波汹涌,青山滴翠,花开鸟啼,鱼翔虾戏,海市蜃楼,金银珠贝……人也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的体态风姿是美的最高典范。然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一直是美的吗,或者说天生是美的吗? 有人说,是的,古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美,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有美的客观属性。因此,就决定了人的美感。有人说,不对,自然界根本没有美,美在心,不在物,它是人的主体观念、情感派生的,  相似文献   

18.
绽放的花朵     
花总是瞬间绽开,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昙花一现昙花一现,瞬间的美丽,它就如精灵般超凡脱俗,给人一种神圣的美。但,却如此短暂。瞬间的逝去,为美付出的代价,它毫不犹豫。也许生命就是这样,短暂却永留芳花于人  相似文献   

19.
花开花落春几度 花,是造化赐予人间的美物。花的姿容秀丽、气息芬芳,承接雨露阳光,默默地孕育,热烈地开放,装点了自然也装点了人间:“山花开欲燃”(李白《寄韦南陵冰…》)、“山花照坞复燃溪” (钱起《山花》),灿烂开放的山花如燃烧的火焰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活力。 明人周亮工说:“花,人面也;干,人身也”(《尺牍新钞》),花的娇艳芬芳,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妙龄美人的姿容,于是以花喻人便普遍地出现在诗文中,唐玄宗就把自己宠爱的妃子杨玉环称作“解语花”。唐诗卢仝说:“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有所思》),顾况说:“美人二八娇如花,泣向春风畏落花”(《悲歌》其二),均以花之娇艳形容人之娇艳,别有一种动人的情致。在许多时候,由于移情的作用,花在人的眼中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苏轼说:“此情惟有落花知”(《浣溪沙·春情》),南宋王炎说:“花不语,笑人痴”(《江城子·癸酉春社》)。落花成为深知人情的知己;花不语,说明曾语过,笑人痴,更见出花的知人知性。  相似文献   

20.
漫笔点丹青     
陈平华《瓶花与果》这件作品表现出的绘画格调让我倾心,用笔是如此随意、松灵,笔触间的点节奏是如此疏朗、明快。说到点,在画面上,作者在塑造花朵、花蕊、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