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个体化过程,借用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便是指“个体意识的个性化或者与他人意识的分化过程。”荣格本人也有表述,他说:“我使用‘个体化’一词来表示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心理的‘个体’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或者整体的过程。”女性意识个体化过程,就是女性本身要  相似文献   

2.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并非主要来自弗洛伊德,而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主要表现为:1、在人格目标上,荣格通过对“道”的理解提出了“真我”及“真我实现”概念。2、在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上,荣格继承造家“自然无为”、“天人感应”思想,提出了共时性原则。3、在人格类型上,荣格依据阴阳八卦本体论提出内外倾概念和八种人格类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西方道家文化热中的一朵奇葩,其研究为中西文化深层沟通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发掘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构成的.荣格认为:原型概念是集体无意识概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联物,它表示似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种种确定形式在精神中的存在.原型的一种众所周知的表达方式是神话和童话,本文将对童话中“原型”、“集体无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所谓“原型”,指的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样式、一个意象、一个描述的细节,或者是一个人物,这些能在读者身上产生强烈而又不合逻辑的反应。这一术语是通过卡尔·荣格的心理学著作引入到文学批评中的。荣格说:“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通。”  相似文献   

5.
“原型”这一概念经荣格阐释后 ,具有了在人文学科上的广泛的适用性。根据他的论述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给“原型”定义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 ,是种族心灵的记忆和文化的遗留。它既在一个民族内心深处传承相袭 ,又以模式在一个民族文化中不断反复再现。“荣格说 ,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个过程等等。”母题 ,“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 ,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 ,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它能够从各个具体的作品中分解出来 ,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 ,变为一个新的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 ,那…  相似文献   

6.
荣格思想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有丰富的文化心理学思想。集体无意识与文化在概念和本质上都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它是揭示人类文化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系统;作为集体无意识表现的原型是人类文化心理的无意识形式,也是人类各种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7.
佚名 《教师博览》2004,(5):20-20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讨论首先得搞清楚科学的定义,否则就难免变成鸡同鸭讲。如果就狭义的科学概念而言.很难说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的基础有二,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一是艺复兴中发现的通过实验获得因果关系的方法。这是使科学有别于其它系统知识的特性。”而荣格的说法也值得注意.即中国的“科学”和西方的  相似文献   

8.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的任务是自性化。而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9.
童年是一种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就具有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相似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这是荣格的深层心理学所表述的思想。荣格还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往昔的历史联结到了一起,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还与种族的往昔联结到了一起,甚至还与有机界的整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相联结。这一往昔并不只是个人的无意识,而主要是“集体的”的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中贮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型”。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事、物、过程,便有多少荣格所说的“原型”。   …  相似文献   

10.
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与“面具”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刑,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实现人格的整合,这是荣格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荣格原型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从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关于“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概念的误解中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结构说”改头换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仅多处相互抵牾和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观点。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对这种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2.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3.
3.3.3.4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其变化(1)同质性因素本课题有两个新提法:“核心概念”和“概念的核心”,即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有“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而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中心”.由于教师以往没有接触过这种提法,所以,对它们的认识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在积淀内涵、积淀过程和哲学依据三方面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笔认为,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均在艺术显现的层面上,对人类艺术的审美积淀之内涵与历程作出了探讨,二在积淀内涵与积淀过程上有内在一致性。但二的哲学依据却不相同,并因此使二成为两个不同的“积淀”说。  相似文献   

16.
创作与爱——从《真情永存》试析安德森的创作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依德认为,创作是个人的,是个人内心感受和愿望的实现。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非个人的,作家在创作时,是“更高意义上的人”——“集体的人”,是肩负着并铸造着人类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弗洛依德和荣格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各有侧重与合理性,但都不能概括作家创作的全部内涵。安德森以小说的形式在《真情永存》里透露了创作的“秘密”:创作一部作品需要爱作动力,创作一生的作品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17.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个概念为基础。荣格将艺术作品分为显意识与无意识两类,相应的创作模式即是"心理的"和"幻觉的"。荣格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原型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此来补偿现代人苦闷、冷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比兴”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后现代语境中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这一较为成功的个案启示我们: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和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路向既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也不能一味地“回到原典”,而应在中国固有的文论传统中将其中有生命力的理论概念、范畴、命题等在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具体的语境加以个体化的理解、改造,只有这样才是建设性的或积极的。  相似文献   

19.
期待与失落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似乎并不怎么赞赏,但弗氏弟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却是深得我心。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种族心理的积淀,一种由初民开始、世代相传的心理遗产。毫无疑问,这种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融有某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意思在内的,因而用它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我觉  相似文献   

20.
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为进行人类化和学深层结构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认为,探究中国化精神内核,审察神话原型“天”的隐喻意义,至为重要。在此。力图追根溯源。透析远古神话中“天”的概念及其天人关系,提出对中国化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