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统计分析广东省水旱灾害的基础上,对水旱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讨论,从而提出减灾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衡阳市是湖南省水旱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御或减轻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在灾害风险分析基础上,寻找减灾对策。文中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水旱灾害灾情资料,从受灾面积和减产等级两方面评估了衡阳市农业灾害的风险。得出衡阳市水旱灾害风险性较大,特别是衡阳市北部的衡山县、衡东县、衡阳县既面临着高风险的水灾也面临着高度的旱灾风险。灾害风险性可以看成是生态安全性的另一面,故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可以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3.
衡阳盆地水旱灾害特征及减灾社会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衡阳盆地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湖南省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依据长时间序列水旱灾害资料,现已建立衡阳水旱灾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了衡阳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连续性与多发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和规律是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的相互促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水旱灾害的一些特点以及林业经营、水利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如南方红壤丘陵,岩溶地区的治理)的问题,探讨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水旱灾害的影响,并提出了开展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持续稳定的防治对策,以便最大限度的减轻水旱灾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东省旱灾害有频率高、概率大、季节性、连续性、地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并分析了山东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减轻水旱灾害的主要措施,即:提高公众的水旱灾害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工程体系建设;改进非工程防洪抗旱措施;搞好防洪抗旱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早在中央大规模治淮之前,皖北区委曾希圣针对1949年、1950年两次淮河水灾的影响,提出“蓄泄兼顾”的治淮方针,开展了以冬修、春修工程为主的地方治淮实践。治淮期间,皖北虽出现生救、治淮、土改相互掣肘等问题,但在曾希圣的正确处理下,淮河冬修、春修工程最终得以完成,减少了安徽水旱灾害强度。同时,促进地方经济、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并推动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淮计划的制定及相关工程的开启。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自身特殊的地理构造,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进入频发时期,水旱灾害尤为突出.面对灾荒,明政府及陕北地方政府甚至民间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救济.随着国力的衰耗和民间自救能力的减弱,加之部分官员的舞弊,灾害给陕北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同时也是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出现,许多水旱重灾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饥荒。饥荒推高粮价,使辽东灾民陷入生活困境,并进而引发饥民的逃亡。依据《明实录》的相关记载,对辽东地区水旱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阐述水旱灾害给辽东带来的饥荒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8-28
中国水利报讯 为加快我国水旱灾害保险的研究进度,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新体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于11月2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水旱灾害保险研讨会,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0.
去香港读书,崔琦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母亲是一个极有主意的人。她的坚持决定了崔琦一生命运解放前,崔琦的家乡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土地贫瘠,平均每人只有半亩地。再加上水旱灾害和战争,人们几乎到了无法生活的境地。崔琦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1-86
明清时期广西梧州地区水旱灾害频发,有统计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68次,水灾次数多于旱灾,清代灾害多于明代。水灾高发期为道光、光绪时期,旱灾高发期为嘉庆、道光时期,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主要集中在秋季。明清时期梧州地区应对灾害的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加固城墙等。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梧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以对河神龙母的信仰和近代骑楼城的修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水旱灾害频仍,有识之士在批判传统的发放赈银赈粮以救灾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植树防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广植树木,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植树防灾思想是近代保护生态环境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从湖池、河流、水旱灾害三方面考察唐代关中水文环境,认为唐代关中水文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湖池数量虽有增加,但水域面积减少;河流的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大;水旱灾害频发.关中的水文环境恶化使得关中农业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对于战胜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最近年大旱中,如果没有这些水利工程,势必在农业生产上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困难.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水利部门,由于只注意于进行工程建设、放松了工程管理工作,致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远过落后于形势的需要.本文就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一定的探讨,以便顺利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同时,水利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和近代化的气息,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水利未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民国后期(1928-1949年)湖南水旱灾害仍然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16.
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以雨养农业为主,经常遭遇干旱与洪涝风险,因此防洪抗旱是衡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依据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从抑制干旱与洪危险性、降低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以及转让农业灾情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减灾体系、水利工程体系和社会化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9,(5):21-2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闲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成了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自修好之日昌,  相似文献   

19.
渔业曾经是鄱阳湖区主导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农进渔退引发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逆向演替,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农进渔退诱发水旱灾害发生及频发加剧,致使湖区水旱灾害日趋严重。"农进渔退"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灾情,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