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亦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党团组织对兵运工作进行了较为成熟的部署,这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成立、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对其部署的经验、成果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同正确解决上地所有制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土地国有到实行土地农有的这样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对土地国有或公有是何时提出的,农地所有权转变的标志及转变的原因等问题,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重视并积极领导破坏反革命武装之兵运。兵运从经济、军纪等涉及士兵切身利益的问题着手,不惜一切手段煽动敌军士兵逃亡或发动兵变。兵运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民党的军队,为广东的土地革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付云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3,(6):126-127,141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转变过程,从刚开始的反对资本主义,并把反资本主义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并列,到进一步的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夸大现阶段中国革命中反资产阶级、反富农斗争的意义,再到逐渐认识错误,对资本主义恢复理性认识。主要探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资本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丁戊奇荒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并且波及到了南方部分地区。虽然当时的重灾区主要是河南和山西,但是陕西省的受灾程度也较为严重,人口大量死亡与逃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并且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农工商业发达,是陕西的富庶之地,也是陕西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当关中平原出现灾情后,势必会加重陕西的整体灾害程度。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探讨了陕西与山西、河南两省同为重灾区的原因,从而对丁戊奇荒时陕西灾情能有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6.
会党是活跃在近代中国的一支社会力量。陕西会党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迅速,势力遍布全省。会党活动的主流是联系下层社会民众,进行反清反帝斗争。辛亥革命前夕。会党逐渐接受革命党人联合斗争的主张,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当然,由于会党成员以游民为主体,故而它也存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航空工业作为陕西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从而奠定了陕西航空工业大省的地位.但是,陕西航空工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正视.  相似文献   

8.
清末陕西政局的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它省份相比,既有共性,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清末陕西政局演化乃至首先响应武昌起义,亦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与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底蕴关系密切,而且与陕西复杂的省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宋金时期陕西境内各地区官学规模大小不等,发展并不均衡。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了学校分布的均衡性,受到战争不同程度的冲击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一致性,而地方官员的素质与情趣也是影响学校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旅游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蕴育周秦汉文化的母壤,陕西虽受战乱的摧残,但其旅游条件、旅游环境因在此建都的少数族政权的兢兢业业的治理仍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发展。旧有的名胜风景区依然是游览旅行者凭吊寄思的理想所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经隐士涉足得以面世,僧侣的云游旅行,王公贵族的巡幸游览频见史载。这一时期旅行游览的兴盛,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对隋唐乃至此后陕西地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被尊称为中央苏区“五老”。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抗日时,徐特立等四老参加了长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顺利到达陕北;何叔衡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突围时负伤后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2.
唐鹏  杨丹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1):54-55,60
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在美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揭露了奴隶制的罪恶,推动了内战的爆发,使奴隶得到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通过对内战时期废奴运动者的活动分析来探讨废奴运动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冯玉祥背叛大革命,归根结底是他的既是一个军阀又是一名朴素的爱国者的双重身份,企图实现发展个人势力与救国救民双重目标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战争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对根据地的农业税政策进行了创制、修订和调整,使中央苏区的农业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即税负政策的阶级性原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贯彻农民纳税的自愿性原则.最后形成了以农业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对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雅尔塔协定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而且美苏妥协所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其落实过程中又势必分别选择国、共一个支持对象,这一结局等于给战后中国的统一与和平设置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战后美国对华目标,决定了他通过蒋介石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他本质上执行了扶蒋压共和助蒋内战的政策,成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重要原因;战后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及其对华政策的灵活性、两面性,对中国内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析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农民的革命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然当革命还是遥望海中只能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时,其革命心态却是颇为复杂的。传统心理的沉淀、安全感的渴求、中共某些错误政策的影响、国民党的造谣、中伤以及认同革命所需时间过渡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使农民产生了对革命的畏惧、参加革命时的从众与游移、革命需求的保守和低调等多元心理。分析这一时期的农民革命心态,一方面,可以看出贫穷与革命并不是简单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迫于战争压力,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内迁,以保护民族工业。迁陕工业尽管改变了陕西近代落后的工业布局,为其现代工业框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之带来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但也因迁入地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舍理等给陕西现代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