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符逸公偶尔翻翻日历,竟发觉自己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真能不惑吗?迷惑、困惑与诱惑,此为人生斯世三大惑;而走出惑圈,是古来圣贤共同的愿望与要求。孔夫子说得明白“四十而不惑”,这是他对自己、对别人的勉励,也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生准则,便是:人生驶过四十个...  相似文献   

2.
感悟不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人生之舟已驶进了不惑之河。不惑之年,对一个人来说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年届不惑,我方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人生,领悟到什么是生活。70年代末,我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刚刚跨入社会的门槛,给  相似文献   

3.
不惑”是人生的一大关口,如果说“不惑”之前还可算做青年时代,而“不惑”之后即是成年。如果说“不惑”之前的时间还算充裕、自在,可以随意索取,那“不惑”之后的日子就跟流星追月、江河日下一般,紧张得让你喘不过气来。和别的成功人士相比,2003年3月方过不惑之年的纪云既没有移星换月、扭转乾坤的经济实力,又没有叱咤风云、大开大合的传奇故事。自打1988年从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到后来“下海游泳”,纪云大买卖没干过,大钱没挣过,大世面也没见过多少。可是,他还是觉着活得挺滋润,至少挺对得起自己的。1993年3月,他出手为自己办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4.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正是一代宗师对做人做事的高度总结。细细想来,班主任老师好像也正经历着不尽相同的三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罗才军 《教师博览》2022,(26):77-78
<正>在中国的语境里,不惑是年龄的代名词,四十不惑、年届不惑、不惑之年,诸如此类。典出《论语》,孔子自述其学习和修为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那里,年届不惑,是有了足够的生命阅历,能从此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相似文献   

6.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惑,失去父亲的西塞尔用忍耐守望着自己的主体性,尽量不谈政治;第三,后政治秀的耄耋期颐,失去儿子的西塞尔凭反抗坚守着长期以来其族裔所需的黑人性。实际上,这三段从反抗→忍耐→反抗的人生,是当时黑人在“主人”宰制下的策略生存,旨在以迎合语境所允许个体“奴仆”承载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守护集体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7.
忆周师     
闫利军 《河北教育》2009,(11):48-48
我求学的路颇坎坷,而且命运乖舛、人生蹭蹬.年届不惑,还要汲汲果腹之资,大概属于庸庸碌碌的人了。《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瞻.何暇论绳墨之外乎?”还有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巷三:“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相似文献   

8.
三月的青龙,山山水水,一派盎然的春意。县教育工会组织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演讲会正在煦煦春风中进行。 “人生最宝贵的最短暂的莫过于青春。‘无计留春驻’抒写了古人多少感慨与无奈。但我觉得,青春的乐章一旦谱入事业的诗篇,便是一部不朽的杰作,事业永恒,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论词主“境界”,《人间词话》有言:“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是说在对待诗词创作与自然人生的关系时,感性的投入体验与理性的思考提炼不可偏置。静安先生是在论创作,而一“内”一“外”、一“出”一“入”之说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接受也有原则性的启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内”,是其对景物、史实的具体刻画,即所谓“言内之意”;“外”则是词中蕴含的情致和艺术境界,即所谓“文外之致”。由这一视角重读这…  相似文献   

1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刚过而立之年时,买了一本简明版《论语》,因为心绪浮躁,翻了几页再也没有兴味。其后虽偶而阅之,终究没有读完。当我不再痴迷于功名,不再累赘于生活,也不沉沦于钻营交结,不醉心于花前月下之时,已是不惑之年了,再读《论语》,一种家园般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实际上,在我不曾结识《论语》的岁月中,《论语》却或  相似文献   

11.
流年似水,岁月蹉跎,不知“不惑”将至,一只脚已经跨入中年的门槛。有时闲下来,喜欢“盘点盘点”30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近20年的工作际遇,一次,竟莫名想起“平、上、去、入”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古音中的“四声”,把它“移用”到“我的前半生”中,似乎倒成了个人性格、志趣以及一段成长历程的专门写照。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09,(19):16-16
课堂上,我和一群女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背《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一位女生忽地站起来,“老师,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不惑?”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随口回应一句,“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对“不惑”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相似文献   

13.
擅长乡土叙事、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部作家王新军寻求着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中篇小说《警察与美女》用略显俗套的标题阐释着严肃深刻的人生命题———“人到中年”的“取与予”和“常与变”。作家叙写着日常生活的琐细、庸常,透过这些“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细节,人们体会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小说同时也实现了与当下现实的对接,诸如社会变革大潮中道德标准的规范或重建,拷问司法公正、呼吁政法队伍廉洁自律等都是小说里涉及到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认识历程有某种阶段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概括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但孔子说的是自己的人生认识历程和思想境界的几次飞跃,并非天下所有人。将圣人的标准套用于普通人,必然产生许多苦恼和错觉。因为大多数人不仅“三十未立”,甚至一辈子也“未立”,更谈不上“从心所欲,不瑜矩”。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既以圣人为楷模,终生孜孜以求,又不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笔者最近遇到两个教育界同仁,他们都年过“不惑”,但又声称如今是“④十而惑…  相似文献   

15.
晏玉平 《新作文》2004,(5):44-44
【设计说明]辩证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己所不欲,勿施于入”,“己之所欲。便可滥施于入”?“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提倡宣扬自我、张扬个性,就可不要谦逊美德反对默默无闻?……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辩哲理的方面太多太多。德与才,美与丑,愚与智,进与退,难与易,荣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相似文献   

17.
璩艳霞 《教师》2019,(1):11-13
走过了教育的四季,回望来路,依旧幸福满满。没有显赫的成果,没有惊天的事业,有的只是对教育的那一份执着。文章作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深深扎根在教育第一线,从小学到中学,从乡村到城市,从青年到不惑,书写着自己幸福的教育人生。  相似文献   

18.
历经反“右”与“文革”洗礼的我,一直苦 难伴身,人生的黄金时光已在蹉跎岁 月中虚掷,时过“不惑”之年方始落实政策,娶妻生儿育女。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虽然“事业有成”,但仍淡泊为生,清风两袖,昔日同窗,如今已有官至将军级或为高等学府的党委书记者,且已儿孙绕膝,乐享天伦,而我仅有一独生“千金”,还在上“学前班”,虽也常有感叹,然事业给我带来的甜和醉,却又将这些“计较”抛诸脑后。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善于总结,他认为人生大概每十年是一个发展阶段。如今我年过四十,进入中年,白发增多,苦短日蹙。下面我就谈谈对人到中年的一点思考。所谓“不惑”  相似文献   

20.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一事是教师职业领域的半壁江山.即“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之职。而“传道”的两种途径(即言传与身教)之中我以为“身教”更为重要。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生的事业.就要以崇高的人格与高雅的言行去影响、熏陶感化学生.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