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3.
要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更有效,则要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注重渗透德育教育。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如开展问题讨论;重演德育故事;开展课外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德育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策略,来对小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围绕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德育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 ,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 ,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 ,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 ,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 ,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改革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智能化人才培养之路,作为教育发展基础的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步得到提高。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综合课程,对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达到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发展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1.
在现如今的小学德育艺术教育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其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并不大。作为小学德育艺术教育的核心学科,品德与社会担负着传播优良美德的重任,要求在课堂上把德育内容全面地传授于学生,培育他们优良的品格。主要探讨了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实质性的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学生探究合作、角色扮演、做游戏、加强课堂训练、做学生的表率等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慧 《生活教育》2013,(7):92-94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本质论。本文结合海门市东洲中学生活教育的实践,研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落实,以期更好地高扬"生活教育"的旗帜,提高德育活动的质效,让学校的德育活动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相似文献   

14.
李凌凌 《生活教育》2015,(2):111-112
要根据学校德育的现状,采取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暗示性德育、学科性德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无痕对接,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的教化和知识的价值之间相互交融,在精神和情感交融中互相体会。  相似文献   

15.
唐玉花 《考试周刊》2010,(16):157-158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实,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思想品德教育如同春风化雨一样,既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发展等诸多现实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与发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思想道德与社会领域中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之一。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学也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目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目标要求,并且这一教学目标也明确地体现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设置内容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教学目标等。这些基本要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在为编织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师情感染、文本对比、氛围陶冶”三种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找好德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以智育促德育形成,以德育推智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动化的教学策略、对话式的教学策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