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位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能充分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对转型时期的都市生活作精细描写的作家,《传奇》中对扭曲变态的家庭关系的描写,对阴暗自私的人性的刻画,以及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她那独特的“现代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颖 《现代语文》2006,(12):76-76
人性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赤裸裸地真实显露出来,这是西方作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众多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荒岛”,借“荒岛”来表现人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荒岛”提供了一个展现真实人性的平台,在“荒岛”上没有明社会中的种种诸如法律、社会舆论这样的制约因素,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因而能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比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蒂森的《金银岛》等。本则重点谈谈《唐璜》与《蝇王》中的“荒岛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老舍的作品中都有对妓女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关怀。然而,两位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不尽相同。老舍侧重于批评黑暗社会对底层女性的摧残,强调社会解放;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下层妓女虽然卑微却不失人性美好的精神,强调人性美和人性解放。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中的文学作品烙上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女性写作在“十七年”中处境尴尬,“男女平等”的制度化,将女性写作推向了雄性化的歧途。由两位女作家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荒漠化。  相似文献   

6.
回首20世纪,《紫颜色》与《宠儿》都是轰动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两位同样成长于20世纪60年的黑人女作家,都分别因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尽管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之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两位作家及这两部作品却鲜有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在文化寻根意识、对宗教的态度,以及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和哈代分别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作家。他们的小说描绘了各自乡土世界里的自然美、人情美,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以《边城》和《还乡》为例,比较分析两位作家的生态思想,探讨其共性:追求优美、从容、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善至美、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他们理想的境界。他们关注人性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希望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丁玲和王安忆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悲悯、洞察和思考中有着许多共通的生命体悟,体现出跨越世纪的精神传递和心灵的相通。丁玲《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和王安忆《妙妙》中的妙妙,这两个处于历史巨变时期的女性的命运悲剧包含着更多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作家对新旧交替时期人物生存的困境、精神的痛苦、焦虑、惶惑以及城市文明与人性的关系的思考。两位作家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渴求从多方面探寻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文学中,中国作家老舍的《猫城记》与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存在着多方面的共同性,既表现在创作情感动机上对黑暗社会的强烈失望和不满,又表现在内容上对现实、劣根国民性以及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同时还在表现形式上运用寓言进行尖锐的讽刺。  相似文献   

13.
《红字》和《安娜》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不相同 ,但它们发表的时间是美国和俄国各自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两位作者都以一个已婚女子寻求真挚爱情的悲剧来探讨人性。两位作者在人性探索中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观点 ,而对人性探索不同观点有各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5.
《白轮船》和《白鹿原》采用了相同的虚景设置、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部小说都具有悲剧性。但《白轮船》和《白鹿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在篇幅、人物性格表现以及作家的价值取向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与《奥塞罗》是莎士比亚广为人知的两部悲剧。《麦克白》与《奥塞罗》同为悲剧 ,却有着不同的主题、性格各异的主人公及推动剧情发展的情节结构。两部剧本的比较将有助于探讨文学作品欣赏的多重角度和人性泯灭的悲剧所体现的人性与灵魂的挣扎。  相似文献   

17.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写了两性在爱情中的不同表现,男性较现实、容易妥协,女性则更勇敢、执着。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加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辰现了命运的悲剧。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主人公及其意蕴的分析,进而反观两性关系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18.
表现人性美好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在小说中,作家常常通过描写边远乡民身上那种自然、和谐、质朴、善良的性格来歌颂人性的美好,《边城》就是沈从文写得最具人性美的一篇小说。人性美在《边城》中主要体现在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并贯穿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巴黎圣母院》和《雨》两部作品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产生于不同的民族,但主要情境却基本相同。由于作家对情境冲突的设置方法和表现情景的基本手法不同,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