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知·悟性·品味──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和林县第一小学李军民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呢?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即意境,意境乃诗的灵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学生读懂古诗的关键。诗的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阅读古诗的心理流程 ,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因此阅读古诗 ,一是要接受诗的信息 ,感知语言文字 ,理解词句意思 ;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领会意境 ;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 ,体会诗所蕴寓的思想感情。现代中学生接触诗词少 ,而接触古诗更少 ,因此 ,诵读理解古诗的三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只有克服心理障碍 ,才能真正读懂古诗。一、感知语言文字初中生感知古诗语言 ,遇到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 ,或者不见。如 :“朔气传金柝”句中的“…  相似文献   

3.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清·刘熙载《艺概·诗论》)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锤炼,具有形式美、音韵美,内容美的特点,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熟悉和喜爱。让学生在古诗的殿堂中遨游,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廖荣华 《江西教育》2003,(21):19-19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增强古诗的吸引力,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注重朗读,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数音韵协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赏心悦目。教学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直接进入审美感知,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之后,再让学生读出古诗…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阅读古诗的心理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因此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所蕴寓的思想感情。这三个阶段,是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现代中学生接触诗词少,而接触古诗更少,因此,诵读理解古诗的三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只有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真正读懂古诗。一、感知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  相似文献   

8.
古诗重在品言,旨在悟意。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微小之义的辨析,更好地解构古诗。古诗教学要多维链接,在感知背景中感知词义;化繁为简,在体悟写法中揣摩词义;整合类比,在联系辨析中开掘词义,达到以微见著。  相似文献   

9.
读诗:设置情境。淘通学生视听.初步感知诗歌。如何引导学生感知作为审美客体的古诗,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对古诗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利用各种媒介.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诗.初步感知诗歌。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七)学会借用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境要求掌握理解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受诗的意境,并会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帮你提升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含义深刻。其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再加之古代汉语遣词造句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因此要学好古诗,首先要收集一些古诗作者的生平资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体会诗人创作的诗篇。其次,在我们借助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意后,要反复思索、反复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或心境等是在什么氛围中产生,想表达些什么情感。第三,要注意积累,多了解古诗的体裁、修辞等一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 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板书:七律·长征)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以此为目的的"感知·领悟·创造"阅读教学,针对现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流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感知·领悟·创造"是阅读过程的三个层面,它们逐级提高,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低段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与理解障碍,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理解学习策略的提供,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以贺知章《咏柳》为例,展开对古诗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认为小学低段古诗教学要巧妙导学、整体感知、赏析字句、感悟主题。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阅读古诗的心理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因此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所蕴寓的思想感情。这三个阶段,是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现代中学生接触诗词少,而接触古诗更少,因此,诵读理解古诗的三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只有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真正读懂古诗。  相似文献   

16.
肖丽红 《考试周刊》2011,(27):49-49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  相似文献   

18.
古诗,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小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都是五言、七言绝句,一首诗便是一幅画,和谐动听,意趣天成。儿童心理特征与古诗的特点,与“情境教学”结下不解之缘。因此,可在古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古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对称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语教材七至十册,选编了34首古诗。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经历理解、体会、欣赏三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懂古诗中一词一句,理解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懂得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的,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富于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各年段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到了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查字典初步弄懂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与学习方法: 1.抓诗题与诗句的联系高年级课文中34首古诗除有3首用《杂诗》《绝句》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运用想象画面、对比互补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走进古诗,走近陆游,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质疑,初读感知1.出示诗题,关注停顿从诗题中我们能读出时间、地点和事件。2.自由读诗,初读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