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郑观应的两次不义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称的郑观应,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其完整的维新改良思想体系成为民主与科学口号提出的先导.然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却有两件事让人费解,也让人齿冷,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两个污点。  相似文献   

2.
3.
作为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实业经营家、教育家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郑观应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为挽救中国,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救国思想,对中国当今的企业管理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作为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拯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论述了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中、西学观,并提出了比洋务派更全面的学习西方之道,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盛世危言》是甲午战争后最受人欢迎的读物,为维新变法作了很重要的思想准备,还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国近现代政治重要人物。商人出身的郑观应是19世纪70、80年代改良派思想代表,他全面表达了当时民间工商业实际的利益和要求,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无商就会导致格致之学不宏,即科技、教育不能发达的观点,也是第一个系统介绍欧美和日本实业教育的人。郑观应在招商局成立驾驶学堂,在总办汉阳铁厂时,创立机器书院,学生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是继福州船政学堂后,实行半工半读的实业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的民本思想体系包括:政治上以君民交泰公利说给君民关系定位,提出了通达民情的现实问题,以西方的议院选举和日报充实和发展民本政治制度的建设;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以近代科技教育取代科举制,以增进民众的智慧,并主张重整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对抗外来文化侵略;通过对郑氏民本思想的梳理,可以反映出近代民本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与汉阳铁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费困难,汉阳铁厂不得不招商承办。盛宣怀接办之后即请经营洋务企业的干才郑观应任铁厂总办。郑观应到任后,对铁厂的焦炭来源、技术人才和钢铁销路等关键问题逐一设法解决,使铁厂在他不到14个月的总办任期内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但恶劣的环境使郑观应不得不辞去铁厂总办之职,这是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在封建主义政治体制之下得不到正常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晚清灾害频仍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他揭露晚清灾荒产生的社会根源、抗灾能力降低的现实状况 ,阐发了卓有远见的防灾抗灾的主张。郑观应的荒政思想对今天防治灾荒与发展农业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纵观郑氏一生,他不仅在近代商业、外交方面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灾荒救济和社会慈善事业上也有积极的参与和独特的见解.探讨郑观应的救荒思想,对于我国灾荒史研究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但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一、在职业教育观念上要“务实”“戒虚”;二、对西学主张“体”“用”兼备;三、主张在中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贫民教育。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提出过一套君主立宪维新思想。但面对激烈的社会巨变,他固步自封,迷恋道教,提出救世“五愿”,设立“特别修真院”培养治世人才,幻想用仙道统一天下。郑观应的求道救世思想是一场无法实现的幻梦,却反映出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世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立宪团体在运动中承担了领导的作用。与以往的群众性团体组织不同,立宪团体是深受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影响的团体组织,无论是从人员组织还是机构活动组织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台州汉唐之时犹号僻左之地,贬满之所,自唐乾元至广德年间,郑虔贬为台州司户,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设帐授徒,“教以正学”,“淑以诗书”,逐步、有序地使华夏文化涵化了古越文化,被台州人民推崇为“台州文教之祖”。  相似文献   

15.
陈瑑的《说文引经考证》是《说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前人评价其仅概括为“凡《说文》之引经与今经本字同者,概不复述,其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五百二十二条”,这是很不够的。陈瑑在《说文引经考证》中广泛引用时人的研究成果多达百余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时期对《说文》引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发《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版本的校勘也多有评说,这些都是书中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诸侯国和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深入分析《国风》中的作品,可以发现各国不同的风俗民情及文化精神。从对《诗经.郑风》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郑人爱情至上、勇于行动、坦然大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18.
商人会馆的出现,是晴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大宗贩运贸易兴起的产物。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实际上是贩运商帮建构的表象和媒介。会馆组织的建构和发展,是贩运商人通过“笃乡谊,祀神祗,联嘉会”的化纽带以及“利”、“义”的契合实现群体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商人在自我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把社群认同和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明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一独特化景观的形成,以晚明以来禅宗的风靡、禅悦之风的兴盛为铺垫,以明清易代的社会大变革为契机。在这批遗民僧中,归庄是一个典型,“亦僧亦儒”的生活对诗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尽管“虽作头陀不解禅”但这极不情愿的皈依,不仅给佛国世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儒学获得了渗入佛学的最佳心理氛围与心理基础,使中国佛教思想化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儒释融合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而且使佛教与人士大夫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