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当建筑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教建筑设计思想和施工技艺中所包含的等级观念继承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并在武当山建筑群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和较为典型的实例.“数”、“质”、“文”、“位”四种列等方式在武当道教建筑实践中演化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的多个方面的等级表征。  相似文献   

2.
“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中国建筑风潮中,传统中式建筑显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如何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探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中式建筑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建筑事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建筑色彩的起源、发展历程入手,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色规律.并进一步总结传统建筑色彩反映的深刻的文化理念,包括与五行学说的联系,以及封建等级思想对色彩美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试着探讨传统建筑色彩美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并举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备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为例,阐述了以技能大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措施。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工程造价事务所卓越人才”的方式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通过竞赛成果反哺日常教学,促进“1+X建筑信息模型”技能等级考试及服务社会从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把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实用理性”的基础上,从结构、装饰艺术、宗教建筑和“数、象之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浸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实用理性”的基本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优秀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宏观视野分析了中国建筑现代性探索的三个重要时期,即“南京十年”、“建国十年”和“开放十年”中国建筑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指出意识形态的保守与开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陶塑脊饰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两塑"之一,是岭南特有的传统建筑脊饰,是建筑空间表意的重要元素。岭南传统陶塑脊饰在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仅为广州陈氏书院、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和德庆悦城龙母庙四处(港澳台、泰国、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地还有遗存)。在与岭南传统建筑空间的关系上,陶塑脊饰首先强化了建筑空间的边界,引导了建筑空间的序列;其次界定了人的心理空间范围;最后营造了建筑空间的氛围,表征了建筑空间的性质。在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上,陶塑脊饰是岭南最高等级的传统建筑装饰,是灰塑在材料上的继承和发展,其题材也代表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特色题材。  相似文献   

11.
论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地域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引进了大量的异国风格建筑,使中西舍壁大成的闽南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异域色彩;而世代相承的对红色色彩的偏爱,闽南传统建筑又被誉为“红砖文化区”。两者相得益彰,千百年来逐渐形成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的地域色彩,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建筑的现代性和技术的普适性应导致众多城市地域特色消失,“地域性建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城市建筑相应具有喀斯特环境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研究发现,喀斯特城镇传统建筑从类型和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但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更多的是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建筑安全等方面来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需求,对于“人文性”需求则考虑不多,由此也削弱了喀斯特地区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设计如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来适应特殊地形、气候等条件,同时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式建筑,其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大门的形制与装饰,院落的基本格局、空间分配原则及院内的附属建筑等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等级意识、伦理观念及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几组建筑实例的分析对比,探索了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如何结合的问题。认为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艺术、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契合点,在于“不是”与“就是”,即形象上、技术上的“不是”和精神、意境上的“就是”。  相似文献   

15.
李媛 《文教资料》2010,(2):83-86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独特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崇尚以“和为贵”礼制建筑,还是建筑节奏中的宇宙观.以及法自然的营构模式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18.
在今日世界,教育机会均等是各国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是,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贯彻也不得不深深打上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如所周知,日本古代社会是东方国家中比较典型的等级制社会,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根据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改革封建身分制度,提出了在教育上“四民平等”、“机会均等”的口号。然而,由于日本社会的纵向式等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人们的精神结构中也依然存在根据人的等级地位确定人际关系的等级意识,这规定着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和战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破碎度指标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破碎化进行测度,并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在20个传统村落中,湘西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现代建筑多散落在核心建筑区的边缘,呈不规则分布,发散性较大;(2)20个传统村落中,建筑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是翁高村、吉郎村和楼田村,最轻微的三个传统村落依次为寿州村、坳上村和石堰坪村。(3)湘西湘南地区20个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中等偏高,且各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明显,破碎度等级为Ⅲ级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4)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破碎化程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化的推进是影响湘南地区建筑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一、 “华侨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校在华侨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广府地域文化为根系,结合校园文化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内涵,确定校本课程内容. 1.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文化符号,是一种动态和充满时代感的文化.我校的建筑极具“华侨文化”和“国际化”元素,起义路校区的图书馆是原“台山会馆”旧址,是一座民国时期风格的岭南建筑,校区设有世界文化墙和世界之窗.金沙洲新校区的建筑风格处处蕴含着对起义路校区图书馆即“台山会馆”的借鉴和呼应,力图塑造出具有传统历史精神的现代岭南“侨校”形象,校区以立面造型、风格借鉴了广州传统骑楼和广东地区侨乡碉楼的建筑风格特征,借以展示出传统的底蕴和魅力,力求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