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阐述了“发现程序”的由来,含义及其利弊,剖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论述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的必要性和可恿生,并就如何设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现程序提出了一些见解。笔认为:我国在立法上可以直接采用“证据交换程序”、“确立争点程序”等提法,是否时入上述程序,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依职权决定两种方式;当事人双方在法官主持下交换证据;法官也可应当事人申请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同时必须举证时限制度,原则上当事人应在庭审前举证。  相似文献   

2.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美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泛美化”倾向,危害甚大。“某某美”名词满天飞,其结果是败坏了“语文教学美育”的声誉,误导了语文教学美育的走向。它给人们一个强烈的错觉:语文教学美育就只是罗列、展览或者至多是赏析教材中的“美”。诚然,语文教学美育应该而且必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仅仅停留在此,又是非常不够的。如果说,利用教材中的“美”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那是“美的发现”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美育至少还应包括“发现的美”,即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发现,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发现的“惊…  相似文献   

4.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26日上午10时39分(北京时间7月26日22时3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正式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美国航天飞机在经历了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途中解体失事悲剧后,首次重返太空。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发现意识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命题时,应设计一些探究与发现题型,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素材,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分析、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新知识。一、观察分析型观察分析是解题过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会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或者“我的理论是……”等形式表述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本身,而用“我发现……”、“我根据……”或者“我依据的证据事实是……”等形式报告其研究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按常理,面对事实并不一定都能正确挖掘或抽象出其中的理论,而理论却一定来自于特定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发现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涵,便于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方法。具体地说,发现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自行探究真理,发挥潜在创造力,让他们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新的知识,为今后的科学创造打基础。如何在语文课上动用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的倡导人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所以,学生的发现主要是再发现。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一般步骤如下:一、选定发现目标由教师确定本节课应…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让人提心吊胆的14天太空之旅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9日8时12分(北京时间8月9日20时12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完成了自“哥伦比亚”号事故以来美国航天飞机的首航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地发射升空。“发现”号的这次飞行,由女宇航员柯林斯担任指挥长。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宇航员们对它进行了全面  相似文献   

11.
发现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是一种重要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培养学生发现能力的重要 .事实上 ,中学生几乎不可能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现象与规律 ,也不可能解决科技工作者现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所以把它称为“再发现”,即通过中学生自己的思考重新发现那些人类已经认识但对他们而言是新的规律 ,解决那些人类已经解决但对他们而言是新的问题 .“再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 ,这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规律和问题都适合学生进行再发现呢 ?就“…  相似文献   

12.
根据比利时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在掌握前人已有知识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作业(解题、阅读、观察、实验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自己像前人一样发现结论,形成概念,发现定理,获得解题方法,这就是所谓“发现法”。 “发现法”的提出受到重视是历史的必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爆炸,那种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培养能力的旧教学方法再也不适应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呼声很高。“发现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和得到普遍重视的。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更应提倡用“发现法”教学。  相似文献   

13.
“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率先提出来的。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策略是不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从中有所发现,从而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其精髓就在于启发学生以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其奥妙是使学生把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当成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思维活动。具体而言“,发现法”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认真思索,主动寻找理由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现在有些语文教师讲知识唯…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大力倡导“凭发现学习”。他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这种发现法,又称假设法或探究法,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法。本文试就“发现法”的步骤、优越性和思想基础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泉州永春县文史工作者在该县文庙内发现一方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石碑上刻有“九闽”二字。这是福建曾被称为“九闽”的历史见证,也是闽台关系的一件重要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元谋二百五十万年前“东方人”的发现,在国内外人类学界、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发现,填补了从腊玛古猿演变到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人类最早起源于云南提供了新的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引导——发现”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根据“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而形成的、师生双方凭借教材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就它的实质意义而言,可以表述为:教师根据教材、教学要求和学生认识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发展着的“发现”结构层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和思维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现与发现学习 凡是揭开未知世界新的奥秘的成果,都属于科学发现之列,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未知情景的揭示,它包括:从自然界中发现新现象、新事实,在研究中,提出新概念、新原理、建立新理论。就一个人而言,变未知为已知,例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发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讲解式的,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的,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就是发现学习,确切地说,发现学习主要不是为了发现,而是用发现的方法去学习。变‘占有真理”为“追求真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证据推理”中的证据是多样且具有层次的,作者据新课标“证据推理”素养水平将其分为“宏观”“微观”“定量”及“多元”证据,构建“证据—活动”双线教学模式。以“沉淀转化”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活动体验,锻炼学生证据收集、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老师叫同学们用“发现”和“发明”造一个句子,许多同学不会造。过了一会儿,小华把手举了起来,老师请他站起来:“请小华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