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学因从"自我"的视野审视"他者"的中国,对中国形象描述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由此就造成了文学中"自我"与"他者"理念下的冲突。正视"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明确"自我"与"他者"的置换与统一,是消除文学敌视,促进文学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自主性存在的女性一直是缺席的,或者说女性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同时女性的历史也是男性的创造史、书写史。作为他者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欲求构想出来的。由于男性在塑造女性时,所持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和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女性形象往往很难体现出任何稳定统一的属性,而总是趋于两极化的呈现形态:天使与妖妇。  相似文献   

7.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9.
“典型作为他者,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嘴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0.
胡姬是指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域民族的女性。唐诗中的胡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异域女性的风貌,但作为异域文化形象,她们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场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1.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相似文献   

12.
以昆汀·塔伦蒂诺的《被解放的姜格》研究的起点。《被解放的姜格》是围绕着身份来展开叙事的,主人公姜格作为“他者”的身份构成了故事的逻辑起点,姜格的身份使置身于各种矛盾冲突中,这些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强化了姜格的“他者”身份,另一方面也使姜格步入生存的困境:他失去了世界对他的认同,不管在精神还是现实处境中,他无所归依。进一步,我们进入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世界可以发现,“他者”形象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丝丝缕缕的关系,热衷于“他者”形象建构的目的在于对艺术标新立异目的的追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创作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电影构建国家形象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以"自我"构建为主体,二是从"他者化"中寻求自身的完善,三是强化民族心灵史与社会生活史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局限,非虚构农村文本中的农村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他者的形象,其中充满着拯救者与救赎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形象的混乱与错位,文化和情感上双重分裂。而非虚构写作中对暴力的依赖,与充满温情的审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非虚构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当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的非虚构写作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代近中国社会的外部情状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中国学也随之发生了某种局部的意识分野,即由原来的崇尚诗赋传统变对小说功能的片面强调。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域外小说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学“位移”有关,由此,“他”视野和“改良群治”的目标使得中国近代学的生长环境变得既单一又复杂,而这一本源于用化和学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较典型的反殖民主义的小说文本,叶君健的短篇小说《小仆人》围绕殖民时代的身份异化现象,通过对阿布杜拉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白人殖民者对以小仆人为代表的"他者形象"建构的虚幻性。殖民者的虚幻的言说在富有讽刺意味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其荒谬性,从而凸现出丑恶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一如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充满他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者的文化综合性、缺席性、作家的主观性和媒介作用,本质上是自我形象的映照,体现的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他者还成为作家借以叙事的重要手法,提升了叙事效率,但小说也因此带上了他者过剩之弊。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动荡的社会时局与变奏的知识场域给置身其中的知识分子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他们想像、择取与书写"西方形象",严复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多维度的"西方形象":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富有创造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政治上高扬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的主题,但支持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文化与民俗自由、开放,体现出人本关怀,却也存在道德滞后的情形。严复通过中西跨际比较、西方社会内部的纵向对照以及话语置换等方式,将改造后的"西方形象"与固有的民族集体意识中的核心层次产生共振,从而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强烈的优先言说诉求,并因此展开对民族与国家的反思、批判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